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①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深入理解杜甫在诗中的情感②:抓住诗句,把握作者思想感情,: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教学重点】深入理解杜甫在诗中的情感【教学难点】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教时安排】一课时一、导入课前播放《昭君出塞》主题曲《倾心相许》。同学们知道课前老师播放的歌曲是什么吗?昭君出塞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昭君出塞的悲剧也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二、相关背景及解题1、我们先来看一段动画视频《昭君出塞》,以便更好地了解一下这首诗。2、解题接下来看一段名人介绍《咏怀古迹》的视频。三、美读诗文1、听视频朗读,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课件:视频朗读)要求:A多媒体播放朗读,让学生注意朗读语调和情感,并与自己课前试读对比一下,找出自己的不足。B明确诗歌的情感基调明确:诗歌基调:沉郁怨愤。2、学生自由朗读A、学生自由读,一边朗读,揣摩作者的感情B、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文大意,并找出本诗的诗眼。(怨恨)C、指名学生朗读,同学点评3、学生个别读。 (何宇、陈玲) (黄玲玲)(课件:视频朗读)四、合作探究、品味情感,归纳主旨讨论:昭君有何怨恨?为什么怨恨?你是从那些诗句中读到的?(出示课件)预设:【生1:我认为她怨画师。因为画工把她画丑了,让她见不到皇帝。生2:她一个人孤零零地远嫁匈奴,想回家却不能回家。师:嗯,很好。谁还有吗?生3:老师,我认为她也怨恨皇帝。其实她心里很明白,一个小小的画师怎么会有那么大胆,还不是皇帝昏庸,才导致了她的悲剧。生4:老师,我看过史书说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这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谁能接受得了啊。昭君又怎能不怨恨啊!师:说得非常好。匈奴的这种习俗真的令人无法接受,那种痛真的足以摧折人心!她有怨恨那是必然的。概括起来她的怨有着几个方面:(课件)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及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和对皇帝昏庸的怨恨师:你是从那些诗句中读到的?(课件)生:明确:一去紫台连塑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形是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播放《昭君出塞琵琶曲》《五更哀怨曲》王昭君一更天,最心伤,爹娘爱我如珍宝,在家和乐世难寻;如今样样有,珍珠绮罗新,羊羔美酒享不尽,忆起家园泪满襟。二更里,细思量,忍抛亲思三千里,爹娘年迈靠何人?宫中无音讯,日夜想昭君,朝思暮想心不定,只望进京见朝廷。三更里,夜半天。黄昏月夜苦忧煎,帐底孤单不成眠;相思情无已,薄命断姻缘,春夏秋冬人虚度,痴心一片亦堪怜。四更里,苦难当,凄凄惨惨泪汪汪,妾身命苦人断肠;可恨毛延寿,画笔欺君王,未蒙召幸作凤凰,冷落宫中受凄凉。五更里,梦难成,深宫内院冷清清,良宵一夜虚抛掷,父母空想女,女亦倍思亲,命里如此可奈何,自叹人生皆有定。讨论:诗人咏叹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提示:联系写作背景与杜甫身世)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曾因上疏救宰相触怒唐肃宗,差点获刑。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作者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社会仍然动荡不安,战争也接连不断,诗人依旧客居他乡,漂泊西南,有家难归。(出示课件)预设:生1:我认为二人遭遇上相似。师:具体阐述一下。生1:王昭君貌若天仙,却被宫廷画师毛延寿画得丑陋无比,据说被画成了一幅克夫相,使得汉元帝忽视了她的存在,最后被远嫁匈奴,死葬异地,实为凄惨;杜甫胸怀大志,饱读诗书,却在长安困顿了十年左右,虽当过小官,但仕途坎坷,沦落憔悴,终病死舟中,遭遇不好。二人在这方面很相似。师:阐述的的很好,足见你的涉猎之广,很棒。其他同学找到两人身上的相似之处了吗?生2:二人都在思念家乡吧。你看,“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一“去”一“留”,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明了王昭君人虽远去,但心留在了家乡,所以她应该在思念故园。还有一句“环珮空归夜月魂”,似乎是说她的魂魄在月夜之下独自回到家乡。作者写首诗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社会仍然动荡不安,战争也接连不断,诗人依旧客居他乡,漂泊西南,有家难归。师:说的很正确。(学生抢着答)生3:老师,我认为他们都爱国。我们刚刚学过的《秋兴八首(其一)》与本诗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其中有两句诗“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波浪”、“风云”语带双关,暗含着对国事的忧虑,这足以说明他爱国。师
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创新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