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应届毕业生如何规避求职陷阱在应聘求职过程中,很多不法企业充分利用求职者急于找工作的迫切心情而缺乏应有的防范意识,设置了各式各样的就业陷阱,给社会和就业人员带来了具大的危害和人生权益的伤害,由于涉及到的行业与就业人员的结构问题,在此, 本文就毕业大学生- 这一单一的就业群体进行分析: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社会阅历与经验,同时,又受到多方面的压力—- 社会、家庭、自我、理想等,特别是缺乏相应的防范心理,更容易受此困扰。在遭遇陷阱后,如何调整心态、如何重新建立信心,从而以更好的姿态来准备新的起点。一、求职陷阱案例案例 1:“变相收费”小谢是大四的一名学生,他在网站上发现了郑州某电子公司的招聘信息,在和同学一起投递了简历之后又一起参加了公司的面试。出乎小谢的意料,面试进行得十分轻松愉快,小谢和同学都很快通过了面试。然后,公司的负责人让小谢和他的同学交 200 元的服装费。小谢和他的同学商量,觉得钱不是很多,而且工作了之后应该能很快挣回来,于是就交了。交钱之后,公司负责人与小谢他们约好一周后签订协议。一周之后,小谢和同学来到这家公司所在的写字楼,发现已经是人去楼空。这类打着招聘旗号的收费需要警惕,不能因为有些收费不高就接受了。按照有关规定,招聘单位不得以招聘为由向求职者收取任何费用,因此,不管招聘单位是收取服装费、培训费,还是押金,求职者都应该坚定地说“不”。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变相收费”的公司一般来说规模都不大、流动性强,看起来不十分正规;而且,公司进行的面试一般都比较草率,通过率基本上是百分之百。如果遇到这样的公司,求职者们应该坚决摒弃。案例 2:“虚饰岗位”毕业生小林在大学时的专业是会计学,毕业的时候她去应聘某房地产中介公司的会计,招聘广告上写明了是招聘会计。经过简单面试后,小林被录取了。但当她去报到时,却被告知,按照公司的规定,所有员工必须在一线锻炼一段时间, 熟悉整个公司的运作流程后方可回到本职岗位。于是小林就被分派到街区做业务员,每天的工作十分繁琐,而且公司迟迟不肯确定何时让小林回到会计工作岗位上。一段时间之后,小林无法忍受,只好提出辞职。公司以违反合约为由,要求小林支付违约金。小林的经历提醒大学生,在求职时一定要搞清楚职位的具体内容,仔细分析, 询问工作细节。一些招聘单位在发布招聘信息时,经常对招聘职位的工作内容做模糊化处理,玩弄“文字游戏”,用一些听起来职位很高的虚职招聘大学生做业务员。此外,在面试的过程中以及与招聘单位的具体接触中,求职者也要多加留心,免得上岗后发现实际工作与预期的有出入,使自己陷入困境。. 二、如何规避求职陷阱 1、应聘职位与实际不符,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与实际表述的不相符具体现象:有单位在刊登招聘广告时在具体职位及岗位职责描述时含混不清,对用人要求的解决办法: 1)在这种情况下,沟通是主要的,一定要了解清楚对方的想法和意图,是否是因为公司一时的不得以或其它苦衷,然后决定去留。 2)对自己的职业目标明确的情况下,告诉自己这个岗位是否适合自己,自己是为什么而要获取这份工作,是为生存、还是职业需要发展。 3)向企业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如果确是公司刻意隐瞒欺骗,那就通过交涉来解决,尽量减少自己的损失,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面试时收取费用具体现象:用人单位变相收取各种费用,如报名费、培训费等等,其实是一些企业
浅谈应届毕业生如何规避求职陷阱的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