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治已病治未病上海上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620-,华佗说:“我有两个哥哥,大哥在别人健康的时候就有所建议,或者在病人刚有点小的风吹草动的时候就给予协助,所以别人还没有感觉什么不适就已经好了;二哥在疾病不重的时候也就治好了,所以别人也没有太多感觉;而我是在别人病重的时候才发现并治疗。结果世人都以为我的医术最高说我是神医,其实我的大哥二哥才是神医啊!”.??.医生好的医生,一定要有见微知著的能力,在疾病将起和未起的阶段就有所警惕和行动,在不知不觉间就把人的疾病治好了;中等的医生,则要等到疾病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有了相当的“证据”才能作出诊断并给予治疗;下等的医生,则是在各种证据都具备的情况下,还判断不准确,作出错误的诊断和治疗,此谓“庸医”。.病人大多数病人判断医生的好坏,似乎非要死里回生才是好的,也似乎非要到了自己病入膏肓了才想到要治疗。可曾想过那种能协助自己保持健康状态,或者是在健康状态刚刚有所偏离的时候就把自己拉回到正确轨道上的才是真正的好医生呢?.什么是中医“治未病”?中医“治未病”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重要思想,其包括三个方面:无病重防对于健康无病之人,重在养生调摄,预防疾病的发生。如《》曰:“虚贼邪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欲病早治欲病指欲作未发,包括病情潜隐,尚未显露,几乎无自觉症状,或病情轻微,仅有先兆表现。如《》讲:“莫知其情,莫见其形。”,《》说:“肝热病者,左颊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已病防变《伤寒论》曰:“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还有清代名医叶天士所强调的“先安未受邪之地”等等。.中医“治未病”思想的超前性上世纪末,国际上围绕医学目的进行了两年的大讨论,最终认为:“医学不仅是关于疾病的科学,更应是关于健康的科学”、“好的医生应是使人不生病的医生,而不仅是把病治好的医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以及“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这种中医“治未病”思想正是上述医学目的,而且中医“治未病”已有近两千年了,在理论与实践上蕴藏着丰富的内容。中医“治未病”思想被国际上称为最先进、最超前的思想,它将人们的认识带入“无病世界”的最高境界。.“治未病”对“大健康”时代的贡献保持健康的身体,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执著追求的目标,也是生命科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什么是“大健康”?就是指要全社会人群达到健、寿、智、乐、美、德的“六字人生最佳境界”。“治未病”深刻地揭示了“大健康”的核心内容有人说过:医学应当是研究健康的科学。然而长期以来现代医学却忙于应付各种已发的疾病,研究各种药物和治疗手段也都是“对症处理”。问题就出在预防措施的滞后。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中医治未病就是其最好的方法。.什么是亚健康?什么是亚健康?亚健康(sub-health)是指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却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非健康非患病的中间状态,又称“第三状态”、“灰色状态”等。有人认为其特点是“我没有病,但我不健康”。“没有病”是医生说的,因为诊断疾病无依据;“不健康”是患者说的,因为他感到痛苦的折磨。亚健康的转归亚健康的转归有二:一是经过若经过及时有效的调控,可向健康状态转变;二是任其发展进一步恶化,转向疾病态,甚至出现“过劳死”(一种因过劳导致未老先衰,猝然死亡的现象)。.亚健康与中医“未病”有联系么?中医未病理论早在春秋战载,后世医家先后提出“消患于未兆”、“济羸劣以获安”。“未兆”即指未有显著疾病征兆之时;而“羸劣”,则是指虚损或不太健康,但不一定有病的状态。这些内容正是现代所说的“亚健康状态”。“上工治未病”就是把亚健康状态经过及时有效的调控,使之转为健康状态。这种医学思想代表着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
不治已病治未病,人体自愈力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