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第一章拙火经验分析--- 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包卓立: 现在大部分人的修持程度都没有跳出色阴的范围。我们首先为大家介绍一些一般人修行的经验。一方面是为了让大家熟悉一下修持中可能遇到的现象,另一方面,避免有人在有了小小的体验后, 误以为自己悟道了, 或者有了很优越的修行成就, 而进入外道。李撒那拉( lee Sannella ) 博士在他的《拙火经验》一书中, 介绍了很多当代美国人修持的经验。下面,我们以他这本书中的案例为基础,对静坐中出现的一些基本现象加以说明和解释。在后面的章节中, 我们会对历史上有修行成就的大德们的经验,加以分析和说明。案例一:人文学教授(男) 翻译: 他现在六十九岁。儿时, 他曾经有很多特异功能。一九六三年, 他休息了几分钟, 手自然的放在大腿上, 醒来时, 发现大腿放手的部位起了一个三英寸的大疱。这个不寻常的经历激发了他对心力功能的兴趣, 不到两年时间, 他就开始有规律的静坐。不过, 他没有任何老师指导。一九六七年, 他开始正式修习禅定。几个月后, 有一次静坐, 他觉得自己被金色的光所吞没, 这种情形延续了好几分钟。几星期后, 他又有了类似的经历。静坐的时候, 他常有刺痒的感觉, 这种感觉从腿内侧到大腿根,一直到双臂,胸部,背部,头部和眉毛。然后,再移到脸颊, 鼻子, 有时甚至会到下巴。后来, 静坐的时候, 喉部也会感觉到振动和痒。十年以后的今天, 他已经退休了, 那些奇异的经历也都消失了。但是, 他现在可以让自己的能量从骨盆部位向上移动, 他觉得这个能量流可以帮助他增加生命力, 并治好了他的背痛毛病。偶尔, 他会觉得能量被堵在喉咙部位,我( 指作者), 第一次见他的时候, 他好像也是因为喉咙部位而无法发起拙火。然而, 最近他的身体发生了一些有趣的变化。他会作一些轻微的有氧运动, 然后他会觉得年轻了十岁一般。他的肩膀和胸部增大了好几英寸, 腰部则变小好几英寸。他体重减少了十五磅, 他的手有时还是会发热,他还会听到铃声,有时会被很响的吱呲声吵醒。怀师: 这些现象完全不是拙火发动, 只是凡气发动而已。一般练气功的人亦会有这些现象。真正拙火是元气的发动。有病的人, 练习静坐以后, 身体很容易产生这些变化。我们与这个人虽未曾谋面, 但从他气机发动的情况来看, 他的肝脏应该比较弱。另外, 他前生应该是位修行人, 所以静坐不久就有了这些现象。这些都不是道、禅或者拙火。如果一个人对修行的理论有所了解, 做功夫效果会更快。坐中所见到的金色光并非智慧之光, 只是心与气, 或者说身体与心理摩擦而造成的有相之光。在心念驱动之下, 身体地、水、火、风四大互相发生作用, 就会产生这些光的现象。只有修行功夫很高的人, 喉轮才能打开。他的喉部还没有打通,所以他感到气无法通过喉部。案例二:高中教师(女) 翻译: 她是一位西班牙语老师, 现已中年, 练习瑜珈和静坐已经很多年了。自从一九七 0 年,她开始有很多症状,比如头痛,面部和鼻子抖动, 喉部、心脏、和腹部会抽搐疼痛, 整个身体表层会有跳动的感觉。每次静坐,这些症状就会变得很明显。同时,她有空的感觉, 她觉得声音似乎不是她自己发出来的。一九八五年十一月, 她身体发生了很多变化。她参加了一次三十天的静坐集训, 这期间, 她可以感觉到很强的能量流通过并清洗她的整个身体。同时, 除了头部的感觉以外, 其它器官都失去了感觉。她的面部和头顶可以感受到拙火能量, 喉轮、心轮、和腹部脉轮部位好像有阻碍和抽搐的感觉,强力静坐的时恢,这些感觉都会加强。同时,这些部位都会有热感。后来,她脑子里面开始听到像机器一样的噪音,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好几个星期。当她把眼睛闭上的时候, 她可以看见自己的头和脸发出白光。三个月后, 这些现象慢慢消失了, 但是, 当她开始静坐以后, 这些现象又出现了,并一直持续了好几个星期的时间。拙火能量也恢复了, 沿着脊椎骨往上流动, 再往下流到面部和身体。同时, 她还有像性快感一样的感受。不久, 她喉咙抽搐, 她害怕自己会呛死, 后来, 其它的症状也恢复了, 而且, 有好几次, 她觉得自己好像得了心脏病一样。后来, 这些症状慢慢消失了。但是, 她突然开始坐骨神经痛, 经过检查, 发现坐骨有裂痕并且压迫神经。三个月的治疗毫无效果, 于是她决定动手术。当时,她已经患上了脚脱落( foot drop )的毛病,从后背的下部到左脚大拇指都很痛, 坐骨部位粗重发麻。后来, 很突然的, 三天之内, 她的坐骨神经痛的毛病就消失了, 而且她可以自己走路,只有轻微的跛脚。六个月后, 她的左边小腿只有轻微的不适。她自己认为, 她背部本来就有问题,但是,一直都没有显现出来,直到后来拙火发动以后,症状才开始明显化。她认为, 自己之所以能很快恢复正常是上天的慈悲(a gift of grac
国学大师南公怀瑾《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