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刚经持验录许添诚編著金刚经持验录序……………………………………….. 自序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成道因缘第一篇往生净土金刚经持验录序释尊应世, 拯迷救苦, 说法八万四千, 度人三根普被, 一言以蔽之:‘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 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也。修学佛法的最高意义, 即在了生脱死, 圆证菩提。以小乘无学位而言,不到无漏慧不为功;以大乘三菩提而言,不达般若不能‘事究竟’。此所以《大智度论》赞为:‘诸佛及菩萨,能利益一切,般若为之母,能出生养育。佛为众生父,般若能生佛,是则为一切,众生之祖母。’《智论》又云:‘诸佛及菩萨,声闻辟支佛,解脱涅槃道,皆从般若得。’明朝莲池大师著《竹窗随笔》,其中有篇文章,引《增壹阿含经》:‘佛言戒律成就,是世俗常数; 三昧成就,亦世俗常数;神足飞行成就,亦世俗常数;唯智慧成就,为第一义。则知戒定慧等三学, 布施等六波罗蜜, 唯智慧最重, 不可轻也, 唯智慧最先, 不可后也, 唯智慧贯彻一切法门, 不可等也。’‘般若波罗蜜’, 在修持解脱的历程, 可说居于破迷启悟、转凡入圣的第一关。虽然《智论》说到: ‘若不见般若,是则为被缚;若人见般若,是亦名被缚。若人见般若,是则得解脱;若不见般若,是亦得解脱。’然而修学趣证‘般若’,亦有方便施设,即经过‘闻、思、修’,从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而证实相般若。如龙树菩萨于《中论》云:‘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也,是以善学般若者, 皆应常时读诵,多闻薰习,观理照事,事理相即,而后庶几近乎,相即无相,无相实相,能所两忘, 圆融不二也。如此方可名为善于持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云:‘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当知是人, 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 已于无量千万佛所, 种诸善根’也, 是则名为: 真实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高雄凤山许添诚居士,正信正行优婆塞也。有感于《金刚经》对学佛者之重要,为劝人生信,乐于持诵, 特将历代持诵者的灵验录, 译成白话语体文, 便于现代人传阅, 用广流通, 阐扬正法。在《慈云杂志》发表以来,广受读者喜爱。添诚居士之发心,可谓深得‘如来善护念‥‥‥善付嘱‥‥‥’者也。兹以编辑出书,征序于朽衲,特略述‘般若’之胜义,用以赞喜流通,是为序。七十六年六月宏印于嘉义市宝华佛学院自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自鸠摩罗什三藏法师于姚秦弘始四年(公元四○二年)译出后,在中国非常盛行,历来各宗高僧硕德无不竭力弘扬此经,注疏讲解的很多。唐宋以来注解金刚经的不下百余家, 再加元明清各代的注解, 更不知凡几。近数十年来, 佛学界讲经的法师, 不论他学的是那一宗, 没有不讲解金刚经的, 于此可见此经流通之盛了。也因此, 金刚经已成为佛教中读诵、书写、受持、流通最广的一部经典。佛法有五乘的差别,世间的人、天乘法,属于有漏的福业;但求自了的声闻、缘觉乘法,则偏于一己的解脱,这些都不是究竟的佛法,唯有修菩萨行的大乘法,才是佛法的心要。菩萨行即是六度、万行,然万行不离六度,而六度又以般若为主。经云:‘五度如盲, 般若如眼’。实践五度, 假如没有般若为导, 必定住于相, 住于相则只成为人、 2 天有漏福报, 要想圆满佛果, 那是做不到的。所谓‘布施无般若, 惟得一世荣, 后受余殃债。持戒无般若,暂生上欲界,还堕泥黎(地狱)中。忍辱无般若,报得端正形,不证寂灭忍。精进无般若,徒兴生灭功, 不趣真常海。禅定无般若, 但行色界禅, 不入金刚定。万善无般若, 空成有漏因, 不契无为果。’万行若以般若摄导, 始能达到究竟佛果, 所以说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心经云:‘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经》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皆从此经出。’《金刚经》实为绍隆佛种,传受心印之无上法宝也。《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经云:‘修行不发菩提心, 譬如耕田不下种, 纵刻刻发世间善愿, 经于恒沙劫, 不如暂发菩提心。’十方诸佛皆因发菩提心而成佛,所以真正修学大乘佛法的人,必须发菩提心。《金刚经》以大悲利他的菩提心为本,大家当依此经所说──‘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信解受持这般若大法,立大志愿,起大悲心,以根本解脱的无余涅槃去拯救众生,同趋无上菩提。《金刚经》为大般若经六百卷的一卷,禅宗五祖弘忍大师教人受持此经即可见性。六祖惠能大师聆闻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 因而大彻大悟。其后, 禅门更藉此经印心, 净土宗诸祖并劝上根人受持此经,以期上品往生。持诵《金刚经》遂成为佛门中不可缺少的日课之一。此经为世尊金口宣扬,历代以来,持诵获得灵验的人不可胜数, 《历代持验纪》中,均确切可征。这些感应事迹包含延寿、回生、消灾免难、超荐、解冤、愈病、生子等等。持诵功深, 临终预知时至, 沐浴端坐,或异香满室,
金刚经持验录(今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