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之際思想析論蔡忠道嘉義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提要:思想因演進而展現不同的風貌,各代皆有其特色,我們也很習慣的以斷代為思想的分段,而有先秦諸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等概括的稱謂,這樣的概括凸顯時代的特色,當然有其代表性,不過,也有相當的侷限,例如,經學顯然不能涵攝兩漢學術;再者,各朝代不同形貌的思想是如何轉變的,也不能反映在這種概括中。本文就針對秦漢之際思想的發展,從環境的變遷、知識份子的心態的轉變、思想的演進等方面著手,提出「諸子百家混融」、「大一統思潮」、「儒者的崇儒自覺」、「黃老思想盛行」、「法家思想的潛藏」、「陰陽家思想瀰漫」六點,說明秦漢之際的思想實況,也試著解答先秦諸子學說如何逐漸演變為兩漢思想。關鍵字:秦漢之際、漢代思想、思想史一、前言綜觀歷代思想,各有不同的風貌,展現各時代苦心孤詣的思想家的思考成果,這些文化結晶不只是思想家個人的立身處事的準則,也常成為一代的處世與治國指南,甚至是超時空的真理。思想又是不斷演變發展,並非與政治同步發展,所以,我們以時代斷限作為思想的斷限固然能凸顯各代特色,卻也常常忽略了思想是跨越時代的漸進發展,以及兩個時代之間的轉變。因此,將目光的焦點轉移到政權更迭之際的思想變遷,在思想史的研究上應有其價值。本文即針對秦漢之際(西元前221、秦王政26年-西元前141,漢武帝建元元年)的思想變遷加以釐析,希望能在前人的基礎上,更全面的掌握這八十年的思想實況。二、諸子百家混融自春秋以後,諸子百家並起,創造了輝煌的學術文化,這種百家爭鳴的情況延續到戰國末年仍未稍衰。秦統一天下之後,雖有焚書、坑儒的暴政,但並未焚盡天下書、坑盡天下儒秦始皇下焚書令在三十四年(西元前二一三),坑儒則在三十五年(西元前二一二年)。其焚書的首要目標是六國史記,其次是《詩》、《書》,再其次是百家語。秦焚書之後,《詩》、《書》遂絕,但不及諸子。而焚書的目的在使天下無力批評時政,坑儒的目的則使天下不敢批評時君。參錢穆《兩漢經學今古文評議》,頁166-171。。到了漢初,學術思想承繼先秦遺緒,諸子各家都有發展。有關漢初的學術景況,司馬遷曰:漢興,蕭何次律令,韓信伸軍法,張蒼為章程,叔孫通定禮儀,則彬彬文學稍進,《詩》、《書》往往間出矣。自曹參薦蓋公,言黃老,而賈生、晁錯明申、商,公孫弘以儒顯,百年之間,天下遺文故事靡不畢集。(《史記‧太史公自序》卷130)先秦各家思想並未銷聲匿跡,而是在漢初繼續活躍於政治舞台,發揮影響力。由此可見,先秦百家爭鳴的盛況,並沒有因秦代的扼殺學術嘎然而止,到了漢初仍餘波盪漾。傅斯年先生更進一步指出:周漢諸子是一氣,不能以秦為斷,是一件再明顯沒有的事實。蓋入秦而實行的政策,如焚書;入漢而盛行的風氣,如齊學之陰陽五行、如老子學、如黃帝各論、如神仙、如諸子之淆雜,無不在戰國晚年看到一個端緒。而戰國各種風氣到了漢朝,差不多還都有後世,如儒墨、如名法、如辯士之好尚;乃至縱橫,應該是隨分裂之歇息而止的了,卻反不然,直到武帝朝主父偃尚為縱橫長短之術。蓋諸子學風氣之轉移在漢武帝時,武帝前雖漢家天下已七、八十年,仍是由戰國風流而漸變,武帝之後,乃純入一新局面。(《傅斯年全集‧戰國諸子敘論》頁126)先秦各家思想從秦到漢初的延續,可從《漢書‧藝文志》著錄的漢人著作看出:儒家類有《高祖傳》十三篇、《陸賈》二十三篇、《劉敬》三篇、《孝文傳》十一篇、《賈山》八篇、《孔臧》十篇、《賈誼》五十八篇、《河間獻王對上下三雍宮》三篇、《終軍》八篇、《董仲舒》百二十三篇、《兒童》九篇、《公孫弘》十篇、《吾丘壽王》六篇、《虞丘說》一篇、《莊助》四篇……等。道家的著作有《捷子》二篇、《曹羽》二篇、《郎中嬰齊》十二篇。陰陽家的著作有《張蒼》十六篇、《五曹官制》五篇、《公孫渾邪》十五篇。法家的著作有《晁錯》三十一篇,此外,還有蕭何《九章律》(《漢書‧刑法志》卷二十三引)、叔孫通《傍章》(《晉書‧刑法志》卷三十引)。縱橫家的著作有《蒯子》五篇、《鄒陽》七篇、《主父偃》二十八篇、《徐樂》一篇、《莊助》一篇、《待詔金馬聊蒼》三篇。雜家的著作有《呂氏春秋》二十六篇、《淮南子》五十四篇、《荊軻論》五篇、《博士賢臣對》一篇、《臣說》三篇。農家則有《董安國》十六篇。先秦各家,除了名家、墨家之外墨家至漢代流為游俠,其思想則為雜家吸收;名家思想則影響漢代吏治,兩者在漢代思想界都隱而不顯。《漢書‧藝文志》沒有著錄漢人有關名、墨的著作就是明證。詳參戴君仁《梅園論學集》,頁301-318。,在秦到漢初都有後續的作品,而且數量可觀《漢書‧藝文志》著錄秦人的著作:儒家有《羊子》四篇、百章。名家有《黃公》四篇、《成公生》五篇。縱橫家有《秦零陵令信》一篇。加上前面所述漢人(僅只於武帝以前)的著作,數量可觀。參錢穆《秦漢史》,頁27-28。。除了上述作品外,詩賦的作品更是汗牛充棟;
秦汉之际思想析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