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这一课后,我的最大感受是感动,我被课文中所表现的蒙汉情深所感动,更为课堂上学生的那份热情而感动,我觉得本节课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惜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先进的教学理念。一、课堂的描述。(一)知能迁移、引文入境。课前,我让学生欣赏歌曲《天堂》,在悠扬的乐趣中,学生的脑海中展现草原的美景。接着我用多媒体课件再现草原迷人的风景画,学生争先恐后地交流自己积累的优美词句。这一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二)自主读议、质疑交流。在教学中,我创设了提问的情境,以“猜猜老师要提什么问题”为平台,促使学生自主读文,边读边想,主动发现问题。我觉得学生提出的问题含金量很高,并掌握了基本的提问方法,学生在自主提问、互助解答的过程中,得到了老师的充分肯定,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最后,我用动情的导语抛出牵引全文的问题:“……你们体会到了蒙汗民族间那浓浓的深情了吗?把你们动情之处读一读、划一划、议一议。”在自学交流中,我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三)读中自悟、悟中体情。《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对于这篇体现“景美、人情美”的文章,在“语中悟情”尤为重要。所以在教学中我以“情”为主线,积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通过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演一演、唱一唱等学生喜欢的方式,充分地进行富有个性的语言实践与体验。再通过小组读、表演读、推荐读、比赛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充分感悟课文内容,体味到了动情之处,并深深地感受到了蒙汉人民之间的浓浓深情,特别是情到深处时,学生吹奏长笛曲,我跳起了蒙古舞蹈,这时学生配唱,有的学生还不自主地与我共舞,更加深了学生的体验。在课堂中,我创设了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在朗读中增强了学生的感悟力,真正体现了“读中自悟,悟中体情”。(四)拓展升华。在感受到了“景美、人美、情更美”之后,我给学生创设了空间,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想像,说说现在的草原什么样?学生从景色、风俗、旅游业、划区域放牧等各个方面谈了草原的变化,想象合理,并且有喜有忧,学生思维求异创新,富有个性。二、引发的思考。如何做好课堂评价?三、问题分析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是启发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回顾本节课的教学,也不乏一些激励性的评价语。起到了点拨学法、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如:“你能抓住课文内容提问,很好!”“你能把其他学科的知识用在语文课上,看出你很会学习”“你读得真认真”……。我还真为这些颇有新意的评价语而沾沾自喜,但我细读《课程标准》中“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这一句时,我意识到这节课我的评价方式比较单调,生自评、互评的力度不够,更没有生对师的评价,使评价只停留于表面,并没有使课堂活起来,还多次出现“你真棒”这样单调的评价语,这样看来,本课在评价上还真是一大遗憾!四、对应策略。如何做好课堂评价?1、巧用“师评”。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把课堂激活,其关键就在评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课堂上要通过评价激发
《草原》教学反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