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1991 年 12月 25日 19时 38 分,克里姆林宫上空那面红色的苏联国旗在苍茫暮色中悄然降下。这标志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历史已经终结。从此不复存在了。这样一个在 20世纪曾辉煌过 69 个春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样一个在国际事务中唯一可同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怎么会呼啦啦如大厦之颠倒,突然间就在世人面前坍塌了呢? 认真分析研究这个问题,总结其中的原因和教训,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无疑是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一、解体原因造成苏联解体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是多方面的。但其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内因(包括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所谓内因,既不是寿终就寝也不是被暴力推翻,而是由自身内部的各种政治的合力以和平的、法律的方式宣布“终止存在”的。之所以存在这种特殊的政治现象,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长期推行僵化的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种体制是高度集中而有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他的特点是一切权利归中央,中央以行政命令和统一计划管理经济,指挥生产,企业没有自主权,实行单一公有制,排斥商品、价值和市场经济,不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这种体制,在革命和战中的特殊年代,曾经起过积极作用,他能保证在最短时间内,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解决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然而,在科技迅猛发展,世界经济日趋走向一体化的和平时期,他就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了。因为,他不能充分发挥地方、企业和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竞争活力,不能及时进行技术改造,采用新技术,切实的提高经济效益,始终处于一种粗放经营的水平,必然不断扩大与西方差距;不能正确及时的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长期压制消费品生产比例,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必然使人民的生活得不到进一步改善,不能真正全面的实行对外开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必然使经济由停滞变为落后,陷入困境而难以自拔。从 70年代开始苏联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就降了下来,进入 80年代,便出现了停滞和危机。苏联经济上不去,人民生活搞不好,是苏联解体的深层次的终极原因。其次,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缺乏民主,破坏法制,极大的损坏了社会主义的声誉。与上述经济体制适应的政治体制必然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不到保障,民主和法制不健全,遭破坏,缺少有力的必要的监督机制,个人和少数人独断专行, 政治舞弊不断出现。在苏联政治生活中最大的弊端就是个人崇拜和大清洗。 30 年代,在苏联出现了一个新的造神运动,把党和国家最高领导奉若神明,盲目崇拜。与个人崇拜相伴而来的就是大清洗,对党内的反对派, 政治上或学术上持不同意见者,以及那些无端被怀疑为有这样或那样问题的人,统统当做反党、异端、心腹大患、阶级敌人一律进行大清洗,结果错杀了一大批人,造成大量的冤假错案,诸如此类的政治破害,在斯大林时期层出不穷,持续不断的闹的广大干部和群众人人自危,都处于一种晃晃不可终日的恐怖气氛中,后来虽然赫鲁晓夫揭露和批判了这个问题,并平反了大量的冤假错案,但这些问题在历史上,在人们心里上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无法抹去的。苏联的解题,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为历史的错误付出的沉重的代价。第三、苏共不能自身修正错误,终至亡党亡国。苏共执政几十年,取得辉煌的成就。但也难免犯各种错误,存在各种问题
苏联解体的教训和启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