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镇长团”:为江苏县域经济开良方当前, 我国正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挡期, 面对依然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 激发创新这一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原动力, 进一步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 对于实现更高质量效益的发展, 对于推动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 对于我国“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 至关重要。本报今起特开设专栏, 介绍各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转型升级的实践和探索。人均 GDP 由 万美元增加到 3 万美元,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累计提高约 18 个百分点;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 投入占 GDP 比重由 % 提升到 % , 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翻了一番; 发明专利授权数增长 倍,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 件…… 6 年来,江苏省常熟市交出了一份堪称完美的转型成绩单。常熟市市长王飏告诉记者: “是‘科技镇长团’改变了常熟的发展面貌。”那么, “科技镇长团”究竟破解了哪些难题?在江苏县域经济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 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每个科技镇长背后,往往是一所或几所高校的资源”常熟精工模具生产车间,“等离子喷焊”自动流水线上, 一个个模具在传输带上自动喷焊。精工模具“当家人”赵兰英介绍,这条流水线由第五批“科技镇长团”成员、东南大学教授贾芳研发,以前一天只能喷焊模具 150 件,现在则是 300 件。“五六年前, 由于人工成本与物流费用增加, 企业发展遭遇瓶颈。”赵兰英告诉记者,南通大学副教授姚兴田到常熟市沙家浜镇挂职后,玻璃模具产业才得以“复活”。他牵头建立的玻璃模具工程研究院, 现已聚集了来自美国、新加坡和国内的数十位专家。“要将科技管理工作重心下移, 把科技创新资源布局到乡镇, 提高基层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被科技镇长们称为“总设计师”的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省政府党组成员、省科技厅厅长徐南平院士告诉记者, 建立“科技镇长团”更深层次的考虑是, 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把江苏科教人才优势与经济先发优势深度结合起来, 有效解决区域经济转型难题。曾任苏州市副市长的徐南平,一直关注这样一个现象:一方面,江苏是科教大省, 拥有各类高校 100 多所,各类研发机构 4000 多个,位居全国前列,科教资源十分丰富; 另一方面, 经历乡镇企业、开放型经济两次经济转型之后, 江苏县域经济正处在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的第三次转型, 对科技资源的需求极为迫切, 但双方总是“各干各的”,就是凑不到一块去。 2008 年7月, 时任江苏省省长助理的徐南平到常熟市辛庄镇调研时, 萌生了建立“科技镇长团”的想法。 3 个月之后,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省委组织部和省科技厅、教育厅等部门联合推动, 16 所高校派出的第一批 17 名教学、科研骨干, 到常熟市的 14 个经济板块担任党政副职,为期两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刘子利是首批“科技镇长团”成员。 2010 年, 由刘子利牵头, 江苏中翼汽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与南航开展产学研合作, 成立了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先后申报了“汽车发动机缸体用耐热耐蚀镁合金”等8 项发明专利。同年,中翼公司申报的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复杂镁合金汽车部件精密压铸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顺利开展,为企业增加销售额 3800 万元。“‘科技镇长团’最大
“科技镇长团”:为江苏县域经济开良方.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