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之意一词出自本文第一篇:《28《醉翁亭记》参考答案2》28《醉翁亭记》参考答案一、1、环滁(chú)辄醉(zhé)琅琊(lángyá)岩穴暝(míng)林壑(hè)伛偻(yǔlǚ)酒冽(liè)山肴野蔌(yáosù)射者中(zhîng)弈者胜(yì)觥筹(gōngchïu)颓然(tuí)阴翳(yì)酒酣(hān)林霏(fēi)2、一词多义:(1)谓:称呼;为,是;(2)秀:秀丽;草木茂盛(3)归:聚拢;回,离去;归依;(4)霏:雾气;雨或雪繁密地样子3、列举四个出自本文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觥筹交错;络绎不绝;风霜高洁。4、(1)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2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它在心里,并寄托它在酒上。(3)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5)或明或暗,变化不定的时候,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5、翼然临于泉上。6、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二、1、第一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玡山,接着写琅玡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醉翁之意一词出自本文2、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3、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这样是为写“太守宴”创造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4、本文是怎样把记叙、写景、抒情相结合的?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一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醉翁之意一词出自本文5(1)亭之概况(环境、亭名由来),抒发“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2)亭之美景(自然美:朝暮图、四时景),“乐亦无穷”;(人情美: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太守醉)照应“乐亦无穷”。(3)游亭之乐(游人去,禽鸟乐;大守乐其乐——与民同乐)(主旨)6、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提示:①作者自号“醉翁”。“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实际上是借寄情山水来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②在写“太守宴”之前先写“滁人游”,是为了表现与民同乐的旨趣。作者被贬到滁州,由于自己的努力,滁州变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滁州人寄情山水之中,作者自然感到欣慰。③“太守之乐其乐”乃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既包含(4)喝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酒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的人,是太守。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三、1、开头一句话含两个层次:前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地理位置)环境美;后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得名,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2、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游乐,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之乐,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总收一笔。第二层写太守众宾、游人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路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太守醉”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句话。3、结尾部分也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宴会散、宾客归、禽鸟乐的情景:第二层写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句话,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第二篇:《28、醉翁亭记答案》众望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师生共用讲学稿
醉翁之意一词出自本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