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三烯酮胶囊市场调研报告目录1市场概况 子宫内膜异位症用药市场概述 孕三烯酮胶囊龙头企业 62产品分析 孕三烯酮胶囊的概况 孕三烯酮胶囊的药学特性 药理毒理 药代动力学 临床应用 处方分析 医保情况 生产厂家和申报情况 价格 物价 中标价 133销售建议 孕三烯酮胶囊的产品优势 销售建议及策划 评估 15市场概况抗血栓药物市场概述竞争压力大、工作节奏加快、生活方式改变等诸多因素,使得患妇科疾病的人越来越多,这些疾病严重侵害着女性的身体,子宫内膜异位症(EM)就是诸多妇科疾病之一。所谓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是指子宫内膜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出现、生长、侵润、周期性出血,引发疼痛、不育及结节包块等。近年来,很多学者提出,卵巢激素依赖的内膜异位现象很常见,一般是生理性情况,或称之为“月经副现象”。所以应该说,只有当异位的内膜反复周期性出血,引起病理进展,并出现症状时,才能被认为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郎景和教授指出,子宫内膜异位症在育龄妇女中有10%的发病率,且有明显的上升趋势,成为一种现代病、多发病。80%的病人有明显的痛经,50%合并不育,严重影响女性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此外,子宫内膜异位症还有一定的遗传性,在姊妹间的发病流行率要高于普通人群,且双胞胎之痛经发作时间非常一致。子宫内膜异位症为良性病变,但具有远处转移和种植能力。对于其发病原因,至今尚不十分清楚,医学界目前有多种学说。如子宫内膜种植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疾病、EM是免疫性疾病、EM是炎症性疾病、EM是由于出血引起的疾病、EM是器官依赖性疾病、EM是激素依赖性、淋巴及静脉播散学说等。在1998年6月份召开的第六届世界子宫内膜异位症研讨会上,学者们分别提出:EM是遗传性疾病等各种不同观点。由此可知,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个多种因素形成的疾病。由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因不明,所以至今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一般来说主要分手术和药物两大类,主要是根据病人年龄、病情轻重和有没有生育要求等综合情况考虑,具体方法应因人而异。手术治疗最早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至今仍然是主要手段之一,主要适合于病情较重或疼痛严重而药物治疗无效者;药物治疗主要适用于病情较轻、卵巢巧克力囊肿不大的患者者,疗程一般为6~9个月,如果是作为手术前的辅助治疗,疗程可缩短为3~6个月。■进口药依旧占主导北京军区总医院妇产科主任温凯辉教授告诉记者,药物治疗要达到卵巢抑制或“假孕”、“假绝经”,现今常用的药物是孕激素、丹那唑、内美通(孕三烯酮)和促性腺激素释放素激动剂(GnRha)等。在上世纪50年代,药物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依靠大剂量的雌孕激素,通过“假孕”、“假绝经”,达到使内膜萎缩的目的;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丹那唑应运而生。它是一种雄激素甾体衍生物,可抑制月经中期黄体生成素LH峰从而抑制排卵;增加血液中游离睾酮水平。90%的使用者症状得到改善。但其不良反应是患者出现男性化,表现如毛发增多、情绪改变、声音变粗。可能影响脂蛋白代谢、肝功能损害以及体重增加等。停用后容易出现复发。目前,丹那唑在三甲医院较少使用,但是在县一级医院使用较多。上世纪80年代,内美通(孕三烯酮)出现。它是合成的19-去甲睾酮衍生物-三烯炔诺酮,为抗孕激素的甾体激素,可减少雌孕激素受体浓度,降低血中雌激素水平,降低性激素结合蛋白水平。相对于丹那唑,内美通在作用机理上又提高了一个档次,但是其不良反应还是和丹纳唑相似。上世纪90年代,促性腺激素释放素激动剂(GnRH-a,如达菲林)产生。它具有下调垂体功能,造成药物暂时性去势,使异位内膜萎缩,达到治疗目的。此药有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型。但其应用的最大问题是体内低雌激素引起的更年期症状,如潮热、出汗、阴道干涩、烦躁、抑郁及骨丢失、关节痛等。为改善用药者的症状,消除副反应,现在的处理方法是同时补充雌激素,即“反向添加”治疗。“反向添加”不仅可以明显改善症状,而且也可减少骨密度下降。除了这些药物以外,米非司酮目前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上也使用得较多。东一信达医药市场研究中心最新推出的《中国妇科用药市场分析报告》显示,目前丹那唑拥有国内市场56%的占有率,其次是孕三烯酮。而紫竹药业的市场调查报道则显示,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药物中,孕三烯酮目前市场份额最大,达到近60%,其中国产孕三烯酮的市场市场份额已超过30%;促性腺激素释放素激动剂(GnRH-a)占到30%;而丹那唑、雌孕激素等共占到10%。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药物市场呈现进口药占主导地位的格局。由于进口药物价格不菲,市场份额与市场占
孕三烯酮胶囊市场调研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