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功能及教育的负向功能
教育功能是指人类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与影响。教育功能分为教育的个体功能和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分为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也就是教育促进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化;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分为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及教育的文化功能。人的发展一方面表现为个体的社会化,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表现为个性,满足一个人成为自己,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个人的需要。所以,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进个体发展,包括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1]-[2]。
教育的负向功能是指教育对个体、社会和教育自身发展的消极作用,即教育在作用于社会和人时,所产生的与预期目的不一致的后果。教育的负向功能具有难以消除性、可减低性等特点。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重性,教育的正向功能的发挥必然在某种程度上伴随有负向功能,但这不是无可奈何的,可以通过努力,将教育的负向功能降到最低程度,使教育的正向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3]—[6]。
科学社会学的先驱者罗伯特·金·默顿认为,任何社会活动或文化事项对整个社会或文化体系的功能都呈三种功能形式,即正向功能、负向功能与非功能。非功能或零功能即与此社会文化体系无关的后果[2]。
二、无效教育表现形式及原因
无效教育有如下表现形式[7]-[8]:(1)在微观意义上,表现为受教育者成长的非健康性。如受教育者的身体不健康、心理不健康、道德不健康和社会适应性不良、普通的厌学情绪等。(2)在宏观意义上,表现为学校教育秩序的非正常化。学校的正常秩序应该是一种生活的秩序,学校是对话的场所。但是,现今学校像是战斗的场所,学生的天性及个性被升学压力所淹没。此外,普遍的近视问题、道德败坏问题、青少年犯罪率不断升高的问题都是无效教育的较极端的表现和标志。面对日益增多的教育低效或无效现象,应探讨教育的负向功能问题,反思现今教育诸多弊端的深层次原因。这是由于现今教育一是过分重视教育的知识传授功能,忽视个性全面成长的需要。强调知识灌输,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及学习兴趣的培养,导致学生厌学。二是简单片面地理解教育的经济功能。在强调教育经济功能时,存在急功近利和片面简单化倾向。
三、减低教育的负向功能,让教育变得更有效
要减低教育的负向功能,首先在于端正教育思想,确立正确的教育功能观、价值观,倡导人格本位教育理念和“教育即沟通”的理念,使教育变得更有效。
人格本位教育,简单地说,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人格本位教育”理念的目标是做人,任务是教人做人,要求做有品格的人,其建筑在知识、智慧、能力之上,更强调内在的素质和品格[9]—[10]。这种理论主张通过人格教育达到养成学生人格教育的目的,强调人的自由发展,并把培养学生的人格看成是整个教育过程的核心。我国的教育,从孔夫子开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一直奉行知识本位的教育。在这样的教育思想下,忽视了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改革开放后10 年,又进入了能力本位的时代, 但忽视了思想品德和人格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在成长过程中产生思想灵魂的失衡和倾斜[11]—[12]。由于社会转型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多元文化的冲击,人们的生理、心理环境发生了变化,当今教育显露出诸多弊端,基于
减低教育的负向功能,让教育变得更有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