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教育新思路初为人师,有幸跻身高校辅导员行列,虽说级别不高,但任务光荣而艰巨。说它光荣,因为这工作是塑造民族后代灵魂工作;说它艰巨,因为它工作对象是有着复杂心理新时代大学生。凭着对工作满腔热枕,我在教育实践道路上收获颇多,现就一直以来工作发表一点儿浅见拙识。“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由此可见,如果想做好教育工作就要从了解学生开始。通过了解,我认为以下方面存在着不容忽视问题: ,很少注重理论学习与精神修养培养。由于目前社会竞争实在激烈,就业相对困难这一现象,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待学习政治理论课只以及格作为目标。 ,自我中心倾向较为严重,缺乏集体荣誉感。现代大学生欠缺为人民服务与奉献精神以及倡导优良社会风气勇气与毅力,与社会接触较少,尤其在遇到不良思想影响与冲击时,思想观念便会产生动摇,丧失清醒判断能力。 ,生活信念不坚定。信息技术不断更新,不少学生由于沉溺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使他们注意力无法集中在学习上,丧失了方向与对前途信心,放松了对人生目标追求,放弃了自己原有坚持。 、价值观、人生观匮乏。随着社会发展,独生子女居多,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孩子缺乏应有家庭教育,以及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存有偏差,使得有青年学生认为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条件是物质基础,个人主观努力是意识,根据物质决定意识原理,有人认为家庭环境好坏决定个人前途与命运。从以上四点看来,很有加强大学生“三观”教育必要性与紧迫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构建大学生精神支柱重要基础,更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坚实保证。对大学生“三观”教育是积极并且必要,因为大学阶段是学生“三观”形成关键时期,更是进行“三观”教育最佳时机。大学生“三观”是在学校教育自我教育基础上逐步形成。因此,努力剖析大学生“三观”形成过程,揭示其基本特征变化原因,对提高“三观”教育时效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大学生“三观”形成与“三观”教育是分不开。“三观”教育主要是通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等方面配合学校思想理论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这几方面组成。学校教育在大学生“三观”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大学生只有接受了系统“三观”教育,才能不断地提高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能力。根据所积累经验,我总结以下几点教育新思路: ,循序渐进,强化重点。我认为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应该抓住学生心理变化、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有目性地施加“三观”教育影响,以形成学生符合“三观”要求思想政治品德思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 ,缩小师生心理距离。所谓自己人效应,就是指使对方接受你观点、态度,你就必须同对方保持同体关系,即把自己与对方视为一体。教育是学生与教育者相互认知、相互作用过程,所以教育者施加“三观”教育影响只有得到学生认同,才能激发学生接受“三观”教育内在积极性,主动地进行自我思想斗争,清除不良思想影响,以形成正确有效“三观”。 ,引导学生逐步实现目标。科学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拒绝难以做到或违反意愿请求,但是一旦对于较小请求找不到拒绝理由,就会倾向于接受这种请求,而为避免给他人留下前后不一致印象,对随后提出较
“三观”教育的新思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