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剖析《水利工程施工》课程是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一门实践性很强专业课,目前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讲、学生听”方式为主,所以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造成学生被动学习局面。因此,必须对本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建立与之配套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学生剖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1.《水利工程施工》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大部分教材内容全面,但不够详细,学生学完这门课程仍不能解决水利工程施工实际问题。另外,随着新技术不断出现,教材编写与出版工作相对滞后,不能及时与新技术发展同步。因此,教材内容大部分还是传统施工工艺,当前水利工程上“四新技术”内容在教材中难以得到介绍[1]。 ,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脱节。目前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讲、学生听”方式为主,学生是被动接受对象。在《水利工程施工》教学过程中,只有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较少,学习内容没有与岗位工作相联系,学生不能透彻地理解知识。所谓实践环节课程设计,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工作内容相差太远,起不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缩短到单位后适应过程作用[2]。 。要培养水利行业合格专业技术人才,离不开合格专业教师。这些专业教师不但要有扎实深厚理论知识功底,更要有深入工程施工单位锻炼经历。但是目前《水利工程施工》教师队伍中既精通专业理论又十分熟练动手操作“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 。“灌输式”传统教学方式造成学生被动吸收知识、学生没有思考余地、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无互动或很少互动、传授知识面较单一、课堂讨论与实践环节几乎为空白现象,会让学生变得“懒惰”,不会思考,不善于思考,导致学生对知识不能全面、牢固地掌握,遇到实际问题不能灵活运用(最典型情况就是,学生做设计时找指导教师索要设计模板)[3]。传统教学方式缺乏师生之间交流与学生独立思考,其结果必然是教师辛苦付出但没有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2.《水利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 ,以此推知类似知识场合,通过新旧知识之间联系,加深对问题思考与理解。例如在讲授“施工导流”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可以不导流吗?此时就引导学生思考:见过民用建筑施工吗:民用建筑施工环境有水流干扰吗?水流干扰对施工有什么影响?如何保证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3]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主动思考后就会逐一明白。 、问题或项目开展教与学活动,创设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互动社会交往情境,通过学生积极参与与实践,锻炼学生个体行为能力,培养符合社会与用人单位需要应用型人才。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进一些具体工程实例,把工程施工图纸拿到课堂上,利用图纸对具体工程施工方法进行讲解。通过这种课堂实践教学,学生很快理解自己所学工程施工在实际中应用,同时提高识别工程图纸能力,培养剖析能力与创新意识[4]。案例本身没有唯一正确答案,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扮演设计者与激励者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5]。又如开展“Seminar”教学活动,促使学生自主查阅本专业书籍、规范与论文等,然后将各种知识结合起来应用到学习中,不但提高学生收集、阅读与整理文献资料能力,而且有助于锻炼学生团结协作能力。为了提高学生兴趣,增强
《水利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