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与下西洋》教学案例一、设计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施,学生学习方式正由传统接受式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转变。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决定适当学习目标,并确认与协调达到目标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多元认知能力;创设丰富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作为学习参与者,要与学生分享自己感情与想法;与学生一同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过失与错误,改进教学方法。二、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案例一: 在讲述“郑与下西洋影响”时,当我说到“郑与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历史上伟大壮举。他先后七下西洋,到过亚非等三十多个国家与地区,最后到达红海沿岸与非洲东海岸,比欧洲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等远航要早半个多世纪。”一位学生站起来问:“老师,为什么郑与下西洋壮举未能像哥伦布等人航海那样导致地理大发现结果呢?”学生突然提问一下子打乱了我教学思路,也使我为之一惊,七年级学生就能提出这样问题,确实不简单。我当时只回答:“郑与下西洋主要是为了与亚非各国建立政治、外交关系政治目,因而缺乏地理大发现强大动因。”回答完学生问题之后,我觉得回答不够完整,说服力不强。然后对学生说“这个问题老师回答得不是很好,回去之后,不妨都去查阅相关资料,然后以史料为依据得出结论。”经过大家共同努力,找到一个比较满意答案:原因之一是,明代中国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刚处于萌芽状态,因而,远航缺乏地理大发现经济动因;原因之二,郑与下西洋虽有明显政治目,但每次远航不仅没有像后来欧洲航海家远航那样带来巨大利润,反而耗资巨大,致使郑与航海被某些政敌指责为“弊政”,再也无法持续进行;原因之三,明朝时中大地理观根深蒂固,否定了环球航行可能性。教学反思: 学习中问题是剖析驱动力。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处于“你教我学”“你讲我听”地位,学生完全任教师摆布、受教师灌输。教师凭着多年经验吃老本就行了。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网络时代,学生很容易从学校外部资源中获得信息与知识。他们接触东西多、知识面广、思维较活跃,随时会提出一些热点问题或是闪烁着创新火花问题,当然也会有偏题、怪题。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墨守成规,需要不断充实自己,不仅要具备扎实教学基本功,还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拓展新视野,勇于创新、积累、总结、提高。一旦学生突发奇想提出问题之后,便能够及时、准确地回答出来。同时,老师不是万能上帝,不可能无所不知。老师在课堂上要敢于承认自己不足,因为老师在教学中只是一个协调者、一个促进者,其作用是为学生学习提供尽可能多资源,营造一个良好学习环境,积极引导学生去剖析问题、解决问题。案例二: 在讲完“郑与下西洋”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郑与是我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伟人,以其七下西洋壮举而名扬天下,永载史册。其中,“郑与下西洋目与价值历来众说纷纭,对此,你有怎样看法?”随后我说:“今天就布置这个课外作业,请同学们课外收集有关这方面资料,下周我们将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课后学生通过书籍、刊报、上网等多种渠道收集资料,积极准备。到了下周历史课堂讨论中,学生兴致很高,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生1:郑与下西洋目是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经贸交流与友好往来。比如,中国丝绸与瓷器大量输往海外,受到当地人普遍喜爱并接受。许多国家纷纷派人带着当地香料、宝石、
《郑和下西洋》教学案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