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批评角度分析《呼啸山庄》摘要:《呼啸山庄》是世界文学史上一篇巨著,是英国天才女作家唯一一部小说。本文从心理批评的角度分析作者在小说中所蕴含的深厚的心理内涵,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的多样性和矛盾性,从而揭示出人性的复杂和深刻。关键词:心理批评人性三我复仇回归《呼啸山庄》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所写的一部爱情悲剧,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极其复杂,有时兼具几个矛盾甚至对立的性格特征,表现了主角人性的扭曲和回归的历程,所以从心理层面来分析小说就成了最适宜的途径。所谓心理批评就是从作家、读者和小说中的人物的心理角度分析作品意义和价值,是现代新的、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小说中的作者的心理内涵艾米莉常年离群索居又内向孤僻,再加上她从小就生长在荒原上,并没有过多的接触过外部世界,所以《呼啸山庄》可以说是她分裂的自我在内心情感世界里的种种冲突的宣泄和心灵孤独的投射。她把写作当作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痛苦、绝望以及对爱的渴求的唯一途径。她把爱情的痛苦、欢乐和残酷无情表现得如此强有力,这也是她的爱情观,浓烈而绝望的爱,弄够给人希望,也能够给人绝望,能够使人毁灭也能让人新生。《呼啸山庄》有很大的缺陷,但这些缺陷是无关紧要的,正如横倒的树杆、滚落的石块、飘拂的雪花,可以阻碍,但不能堵塞高山激流一泻千里的流势一般。你无法把《呼啸山庄》同任何一本别的书相比,你只能把它同埃尔-格莱科的一幅伟大绘画相比。那幅画里,在晦暗、荒凉的景色里,蕴育着雷霆风暴的阴云笼罩下,细长、消瘦的人形表现出各种扭曲的姿态,他们正屏住呼吸,被一种非人间的情绪镇住了,一道电光穿过铅色的天穹,给整个画面增添了一种神秘的恐怖感。《呼啸山庄》中的人物从小生长的广寂的荒原、如狂风暴雨般的爱情和仇恨,无疑是艾米莉所生活的场景的投射,她从小生活在荒原上,最熟悉的环境就是荒原,所以小说中不可避免的有大量的荒原场景。艾米莉读过许多的书但是生性孤僻,她的内心中有一个宽广、孤寂的荒原,她虽然孤僻、内向,但是却渴望如暴风骤雨的爱情,她的内心是孤寂的就如同那寂寥的荒原,但是她的情感却是复杂而浓烈的。从弗洛伊德的“三我”理论分析人物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可分为三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潜意识的一部分,其中充斥着人类被压抑的原始本能、欲望和冲动,它以快乐为惟一的行为准则,追求一种不受任何约束的本能欲望的满足。“自我”是显意识的一部分,源自于“本我”。而“超我”亦是意识的一部分,是理想化的自我,它总是在社会道德的规范下行事。“自我”位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它奉行的是“现实原则”,趋利避害,将那些不能被社会接纳的东西压抑和储存到无意识中去,为“本我”寻找一个达到目的的最佳方式,既防止过度压抑造成精神伤害,又避免与社会道德公开冲突,因而“自我”总是试图在“本我”与“超我”之间寻求一个最佳的平衡点。在小说中希斯克里夫暴躁、野性是“本我”的代表,凯瑟琳则是“自我”,而林顿则是“超我”。“自我”源自“本我”,大多数时间总会倾向于”本我”。在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的身上都洋溢着一种原始的野性美,他们粗野、狂暴,如同荒原上恶劣的气候。“超我”在社会道德规范下形成,比原始野蛮的“本我”看起来似乎更文明、更高尚。所以当凯瑟琳第一次来到画眉山庄时,就被这里安详、文雅、富足的生活方式深深地吸引住了,而在社会道德价值观的映照下,“本我”显得
从心理批评角度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