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11历史袁香妹胡适所著《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学者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第一部著作,它的出版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是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学生。1917年归国任北京大学教授,以提倡文学革命和思想解放而成为与陈独秀齐名的新文化运动的领袖。1919年其《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出版,以后又有《章实斋年谱》及大量历史考证文字发表,在学术界的影响逐渐扩大。胡适在该书的《导言》中指出,中国哲学是世界哲学中的东方一支,与西方哲学处于对等的位置。从而打破了西方学者一向宣扬“中国哲学不属于哲学史”的谬见,确立了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的位置。胡适还在《导言》中提出了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一系列基本规范和基本要求,为后学者指了门径。该书是近代第一部用西方治学方法研究中国哲学史的著作。该书是研究中国哲学的必备图书,对后世影响深远。《中国哲学史大纲》在中国哲学史,甚至在各种专史和通史的研究方面,都堪称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积极成果。蔡元培给此书以很高评价,指出它特长有四:第一,证明的方法。第二,扼要的手段。第三,平等的眼光。第四,系统的方法这本哲学史大纲在内容上,并非如钱穆《国史大纲》这样从先秦至于近代,而仅是包括由老子、孔子而后到秦的那几百年,也即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哲学。胡适在中国近代算得上是一位学贯中西的文人。他这本大纲也是用一本中西贯通之思想作成。这一点尤其是可以从第一篇《导言》部分看出来的,导言篇主要介绍了胡适的写作方法,读来使人受益匪浅。特别是他以赞赏的角度支持以考据的方法作为研究的开端,且用宋儒贯通理论的手法对文章作评论。既免于空疏臆说,且免于支离碎琐。对于我们做历史的人来说真是一个好的方法。《大纲》分十二篇,且根据附《诸子不出于王官论》一文,作为文章又一佐证。这十二篇,以中国哲学发生的时代、古代哲学之终结为始终,另有导言,老子、孔子/孔门弟子、墨子、杨朱、别墨、庄子、荀子以前的儒家、荀子诸篇。既是一个时代顺序,又是一个学术渊流。胡适先生对每篇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许多新奇的名词让人读来耳目为之一新(要知这书所做已经历近一个世纪了)。如认为先老子之前,乃诗经时代,因为仅有诗经一部可作为后人了解那时代人的可靠的著作,称之“诗人”时代(比之于希腊之荷马史诗),颇是有趣而又有道理。胡适说孔子与儒家,孔子儒的世界观是以《易》为其观点的体现。孔子学说的一切根本,依他来看都只是一部《易》经。孔子的人生观、政治哲学为正名主义,正名主义乃孔子学说的中心问题。其他发人深醒的阐述不胜举。而很明显的一点。胡适最欣赏的便是墨家了,他后来时常以实用主义为口号作各种社会宣传,也即是此来源。他认为墨家是对儒家批判地改进,而后来新儒又起而攻墨,各种学说就在这相攻之中发展。而墨者与儒者即占据了这本书的主要篇幅,读来使人似乎进入了那个时代的学术争纷。读完此书受益匪浅,主要也是通过理解第一篇《导言》中提到的哲学史三点目的获得的,就是明变、求因、评判。最首先的获得是对基础的知识的掌握。知道了惠施、杨朱、公孙龙等原本不在自己知识范畴的人物,通过对他们所处时代背景,所接受到的教育背景的了解,理解他们思想的根源。胡适很注意材料的考据,因为在他看来,作为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