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释迦摩尼的成就功法---止观禅法.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 à sambuddhassa!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止观禅法玛欣德尊者《上座部佛教及其止观禅法》下编(全文下载文件或海外镜像下载) 在《清净道论》中也提到智慧的近因是定。佛教不同于一般宗教与世间学说的殊胜之处就在于智慧。唯有通过智慧, 才能证悟至乐的涅盘, 才能断除一切烦恼。而要培育如实知见诸法的智慧, 必须先培育定力。在强而有力的禅定力之支助下修习观业处,透彻地观照诸行法的无常、苦、无我,才能如实知见诸法,解脱生死、究竟出离。 1 、入出息念南传上座部佛教把修习止的方法归纳为四十种业处。禅修者可以选择其中一种适合自己的禅修业处来作为入门的方便。然而,在四十种止业处当中,最为禅修导师们推崇与教导的应该是入出息念[31] 。佛陀于《大念处经》等诸经中教导入出息念的修行方法。佛陀于该经中说: 「诸比库, 于此, 比库前往林野, 前往树下, 或前往空闲处, 结跏趺而坐, 保持其身正直, 置念于面前。他只念于入息,只念于出息。 1 、入息长时,了知:『我入息长。』出息长时,了知:『我出息长。』 2 、入息短时,了知:『我入息短。』出息短时,了知:『我出息短。』 3 、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入息。』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出息。』 4 、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入息。』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出息。』」开始修行时, 可以先找个安静、少干扰、少噪音且适合禅修的地方, 以舒适、自然且能持久的姿势坐着, 上身保持正直, 然后闭上眼睛, 将正念安住于禅修的目标——呼吸。应尝试觉知经由鼻孔而进出身体的气息( 呼吸时的鼻息); 只应借助在鼻子的正下方( 人中) 或鼻孔出口处周围的某一点来感觉气息的进出, 而不要跟随气息进入体内或出到体外。如果跟随气息进出, 将难以成就禅定。反之, 只是在气息与皮肤接触最明显的那一点觉知气息, 将能培育及成就禅定。不要注意气息的自相或共相。自相是指气息中地、水、火、风四界的个别特征,如:柔软、流动、冷、暖等。共相是气息的无常、苦、无我的性质。同时, 也不要注意气息擦过皮肤的感觉, 因为皮肤的感觉属于触所缘, 而不是入出息念的所缘。只需觉知入出息的本身。入出息的本身才是入出息念的所缘, 也即是必须专注以培育定力的对象。如果禅修者在过去世曾经修行过此禅法,累积相当的巴拉密,他将能轻易地专注入出息。如果心无法轻易地专注于入出息,《清净道论》建议用数息的方法协助培育定力,在每一呼吸的末端数:「入、出、一;入、出、二;入、出、三; ……入、出、八」。至少应数到五, 但不应超过十。通常鼓励禅修者数到八, 因为它提醒禅修者正在培育八圣道分。禅修者应该下决心在数息期间不让心漂浮到其它地方, 只应平静地觉知气息。如此数息时, 能使心专注, 平静单纯地只觉知气息。当心变得专注、单纯且少妄念时,则可放弃数息,只是觉知入出息本身。能如此专注至少半小时后, 禅修者可以对入出息的长短培育觉知。只应觉知经过鼻孔接触点之气息进出的时间长短, 觉知有时入出息的时间长, 有时入出息的时间短。但自始至终只应专注于自然的气息, 而不应故意使气息变长或变短。对于某些禅修者而言, 禅相可能会在此阶段出现。然而, 若能如此平静地专注约一小时, 禅相仍然未出现, 禅修者则可以觉知呼吸从头到尾的整个过程(全息;息之全

释迦摩尼的成就功法---止观禅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huandao1680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