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西迁精神做时代的好教师——学习西迁精神心得体会62年前的那个夏天,交通大学师生员工响应党与国家号召,6000多人手持印有“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字样的粉色车证,乘专列从上海迁往西安。至第二年,全校大部分专业及师生迁至西安。没有中断任何教学,没有迟滞一届招生,交通大学服从党与国家的安排,也在党与国家的精心安排下,创造了中国高教史上的奇迹。从黄浦江畔的十里洋场,到黄土地上的寂寥古城,从东南自古繁华、已经扎根半个多世纪的上海,举校迁往三千里之外、之前没有任何姻缘的西安,这期间,在物质上与心理上要经历多大程度的落差,也许只有亲历者才能知道。但就是只要党与国家一声令下,许多老教师义无反顾地卖掉了上海的房产,携妻负子来到西安,有的老教师身患糖尿病,一边打着胰岛素一边身先士卒搞实验。教授带头西迁,学子踊跃随行,在田野四围的简陋校舍中迅速开展教学与科研,扎根黄土地艰苦奋斗。这种无私的大局观,前所未有,后亦罕见。“我就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我就是祖国螺丝钉,哪里需要哪里拧”,先大家后小家,把国家的需要,当成自己的责任,当成年轻人的责任,当成知识青年的责任,交大师生的大公无私、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在任何时代都足以光芒四射,令人热血沸腾。也正就是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交大人塑造出了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主要内容的西迁精神。并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几乎以一己之力,撬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格局,改变了西部没有规模宏大的多科性工业大学的面貌,又在后续的岁月里,引领与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蓬勃发展。精神立则人格立,精神强则国家强。西部大开发就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工程,西部能不能兴旺繁荣,决定了中国梦实现的速度与高度。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背景之下,西安交大、陕西省乃至整个西北地区,都将承担起更加重要的使命与责任。而西迁精神,必将鼓舞更多有开拓与奉献精神的国人,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沿着前辈们爱国与奋斗的足迹,一步一个脚印,用自己的双手与汗水,开创足以慰藉家与国的伟大事业与幸福生活。学习西迁精神,领会其实质内涵,作为新时期的一线教师,在新课改倡导创新的形势下,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教师再也不就是由专家编写的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就是与专家、学生及其家长、社会人士等一起共同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再也不就是一种只知“教书”的匠人,而就是一批拥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国家强大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需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而实施创新教育的主体应该就是创新型教师。那么,怎样才能做一个好老师呢?首先,要有理想信念:唐代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第一位的。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就是“经师”与“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与使命。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与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与社会责任。理想信念,就是好老师的人格基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就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梦想要以梦想去点燃,理想要用理想去唤醒。一个抱有理想信念的教师,才有可能在孩子、青年的心中播下梦想的种子。在价值取向多元的时代,我们要以理想信念
学习西迁精神心得体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