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少尿及无尿少尿指成年人24h尿量少于400ml或每小时尿量持续少于17ml(儿童<0、8ml/kg)。无尿指24h尿量少于100ml或12h内完全无尿。【病因与发生机制】尿液的生成与肾小球滤过率与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及排泄有关,正常情况下,在原尿量与重吸收之间维持着一定的比例,称为球-管平衡。通过这种调节每日尿量能够保持在500-2500ml的正常范围,维持机体的体液平衡。影响肾小球滤过率的因素有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完整性)与面积、肾小球的内压力以及血浆胶体渗透压。而影响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功能的因素包括肾小管功能的完整性,特别就是远曲小管与集合管功能的完整性;肾小管液中溶质浓度以及抗利尿激素与醛固酮的作用等。当上述任何因素发生改变而破坏了球-管平衡,都会产生尿量的异常。少尿、无尿的原因分为肾前性、肾性与肾后性3类。1、肾前性各种肾前因素导致循环血量与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流经肾小管的原尿量减少,速度减慢,肾小管对水重吸收增加,同时伴有醛固酮与抗利尿激素减多,使肾小管重吸收进一步加强,导致少尿或无尿。常见于严重脱水、休克、低血压、严重创伤、烧伤、挤压综合征、腹泻、呕吐、肾病综合征、心力衰竭、肝衰竭、重度低蛋白血症、肾动脉狭窄、肾血管栓塞等疾病。2、肾性见于各种肾实质疾病,如急性肾小球疾病,包括原发性与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妊娠肾病、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等。由于肾小球的炎症改变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相对较好,产生“球-管平衡”,导致高渗性少尿。急性肾小管疾病,由于肾实质缺血缺氧,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管腔堵塞,原尿外渗入间质,同时肾小球内皮细胞肿胀,间质水肿,囊内压增高,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而致低渗性少尿、无尿。急性间质性疾病,包括急性肾盂肾炎、肾乳头坏死、急性间质性肾炎等。由于肾间质出血、炎症渗出等使肾小球囊内压升高,滤过率降低,同时小管上皮细胞坏死,管腔堵塞,导致原尿外流不畅,引起少尿。肾血管炎性疾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血管坏死性、过敏性血管炎及恶性肾硬化等,均可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严重下降,发生少尿。自身免疫性疾病肾侵犯、药物中毒,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导致肾功能减退,均可出现少尿、无尿。3、肾后性由于尿路梗阻所致。见于肾盂或输尿管结石、肾结石、肿瘤、血块、脓块或坏死的肾组织堵塞尿路,膀胱肿瘤或腹腔肿瘤扩散、转移,或腹膜外纤维化所致的粘连,压迫输尿管以及肾下垂、肾扭转等。【临床表现】除外尿量的改变,依据原发病的不同,可伴随消化系统厌食、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心血管系统征象,如肺水肿、咳泡沫痰、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全身水肿等;呼吸系统如呼吸急促、缺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其她,如感觉意识障碍、痉挛、贫血、出血、代谢性酸中毒等症状。持续少尿、无尿患者常伴有血尿素氮及肌酐升高,水、电解质紊乱或代谢性酸中毒等。肾前性少尿常有明确的病因(如上所述),并有相应的各自特征性的临床表现。肾性少(无)尿的肾实质性疾病性质较复杂,常有一些慢性肾病的迹象,如水肿、高血压、不可解释的贫血、蛋白质、血尿、低蛋白血症及长期夜尿增多等,重症急性肾盂肾炎、肾乳头坏死的少(无)尿,常伴有高热、明显肾区痛、尿频等症状,药物过敏引起者可有发热、皮疹、关节痛等表现。恶心肾硬化的少(无)尿,多见于患有高血压的中年人,血压明显升高达200/
少尿无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