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依赖调查与干预研究一、前言随着互联网普及,网络对大学生学习与生活方式产生了强烈冲击。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大学生自我创造、扩大交往、增长知识、排解不良情绪等活动以巨大空间同时,也导致了一些大学生对虚拟空间过分依赖、迷恋。网络占用了这些大学生大量时间、精力甚至金钱,影响了他们正常生活与学习,最终导致其学业荒废。大学生网络依赖不仅影响其自身与谐,也影响着家庭与谐、校园与谐以至整个社会与谐,因此,帮助网络依赖大学生,让他们学会合理地利用网络,做网络主人,是摆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重大课题。互联网成瘾症概念是1994年纽约市一位精神病医师Goldberg首先提出,即“网络成瘾症”(addictiondisorder,简称IAD)[1]。1996年,匹兹堡大学教授Young博士开始了对互联网行为研究[2],之后有关“计算机成瘾症”与“互联网成瘾症”学术讨论便在心理学家与临床医师中间深入展开。2005年,清华大学白羽、樊富珉教授提出了“网络依赖”概念。她们在研究中发现,中国大学生网络使用过度者绝大多数是“对网络使用有过度依赖心理;上网是为了寻求刺激与解脱;已影响到正常生活与学习时间管理;用SCL-90测试强迫因子得分正常;未达到网络成瘾程度”人,并没有多少严格意义上“网络成瘾”者。所以,她们认为使用“网络依赖问卷”(CIAS修订版)测量得分在46到53分之间大学生可以判定为网络依赖者[3]。虽然心理学上关于心理疾病干预已经较为成型,但是关于网络成瘾干预还为数不多。拓展训练,或称体验式学习,是利用自然环境,通过精心设计活动,使参与者产生真实情绪体验,进而领悟到教育者要传达观念,具有生动活泼、有趣安全、易操作、效果强烈等特点,是对传统教育一次全面提炼与综合补充,非常符合青少年学习特点。本研究试图应用拓展训练方法,对大学生网络依赖者进行心理干预。二、方法本研究采用量性与质性相结合方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网络依赖现状及其人格特点,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干预方案进行干预,并通过实验法与对成员访谈考察其有效性。(一)被试究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山西大学、山西中医学院、太原师范学院、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山西财经大学一到四年级学生中选取被试。共发放问卷2500份,收回问卷2476份,其中有效问卷2163份,%,%。实验被试:通过发布校园广告招募希望改善网络依赖状况同学65人,用CIAS量表(修订版)与SCL90测量后,筛选得到网络依赖得分在46-53分之间、SCL90测试无精神障碍40名学生作为被试。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共20人(14男6女);一组为控制组,共20人(16男4女)。(二)工具大学生网络依赖测量采用白羽、樊富珉修订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R)。。rea编制NEO-PI-R问卷修订,由“大五”结构五个维度组成,即神经质性、外向性、宜人性、谨慎性、开放性(Openness)。问卷有50个项目,用5点量表进行评定记分。(三)实施方法对大学生网络依赖者心理辅导采取心理拓展训练方式,训练每周一次,每次四小时,共计五次。三、结果(一)大学生网络使用状况性别差异表1大学生网络使用状况性别差异从表1可以看出,正常群体中女生比例(%)要高于男生比例(42.
大学生网络依赖调查与干预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