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胡适课堂实录课前播放《懂你》一、情感导入 同学们,说到母亲,我们就会想到慈祥、勤劳、无私等字眼。正如歌曲中所唱,母亲“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母爱像贴身的背心,时时刻刻温暖着我们的心。 有这样一位母亲,17岁作了后母,23岁成了寡妇,每天周旋于和她年龄相仿的儿子、儿媳之间,并在短短几年间,失去了7位亲人。但她顽强地生活着,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亲生的儿子身上,让他读书,教他做人,终于培养出了声名赫赫的大学者胡适。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儿子还没报答母亲,母亲却永远地离他而去了。这怎么不让人伤心,怎么不让人怀念呢?王秋珍二、整体感知 法国作家莫泊桑说:“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出现在我们怀念母亲的时候。”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胡适怀念的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1:既严厉又慈爱的母亲。 生2:可怜又可敬的母亲。 生3:宽容的母亲生4:······课堂实录师:同学们预习得很充分,说得不错。文中的母亲有着特殊的身份,既是我母亲,也是大哥二哥的后母,还是年轻的寡妇。 (师生问答后,完成板书:我母亲、后母、寡妇)这真是一位很不容易的母亲。那么,我从母亲身上学到了什么呢?生:······师:也就是说,集中在文章的哪一句?n生答:最后一句。师:让我们齐读。生读:······课堂实录师:以上所学的种种内容用一个词表示就是—生:做人。师:哪个小节有概括?怎样理解这一节?生:······三、重点研读 ●作为“我母亲”,母亲具有怎样的特点? 请同学们默读5-7节,抓住关键的词语谈谈你的理解。分小组讨论。课堂实录生1:······ 生2:······生3:······●我母亲是个寡妇、后母,这在封建大家庭里的地位可想而知。可是,为什么是她成了当家的? 温馨提示:1、多角度思考2、从课文中找依据。 请4位同学读8—11节,其他同学边听边圈点,通过讨论把成果拿到小组中共享。生1:我们组认为······ 生2:我们组还有补充······生3:······师:看来,这是一位勤劳、能干、贤惠的母亲,又非常善于忍耐。正如文中所说:“我母亲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可为什么有一件事却不依不挠,无法容忍泥?生:······师:这个“某人”是男人还是女人?生齐答:男人!师:非常肯定?那么,这两个“总”字有什么言外之意?生1:母亲经常请人帮忙。师:是吗?生2:母亲爱上某个男人了。(笑)生3:说母亲红杏出墙,有外遇了。生4:也就是不守妇道。师:说母亲不守妇道,自然侮辱了母亲的人格。对此,母亲是怎么做的?以前忍不住时她又是怎么做的?生:······师:可见,母亲给我做人的训练,不仅有既慈又严的直接教导,更有她自身的为人处事给我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正所谓言传身教。(板书:言传身教) 让我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感受这种影响。生齐读:······师:有这么一句评价,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说。让我们齐读: ●如果二十世纪是鲁迅的世纪,那么,二十一世纪将是胡适的世纪。师:鲁迅曾在遗嘱中说:“让他们怨恨去,我一个也不宽恕。”一个典型的战斗者。胡适则说:“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他的这种宽容、体谅的处事态度就是来自母亲的影响。
我的母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