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科学社会主义课程论文.doc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弘扬[摘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谐”不仅影响着中国古代发展历程,并将继续成为指导当今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一个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当下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而且必须充分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使之向现代转化,成为当代中国人的普遍信念。[关键词]传统文化和谐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谐观的基本观点。社会和谐,是指社会的各个层面经常处于协调有序的状态,一旦秩序被扰乱,它能够通过自我调节,重新恢复到基本和谐的状态。要在中国这样的大国构建和谐社会,不能没有纵向的历史文化的承接,不能没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这就使得我们不能不把眼光投向具有数千年历史的精深博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一个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理念是指“和而不同”、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具有差异性的不同事物的结合、统-•共存。它是一种遵循事物发展客观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总之,和谐是指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变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和处事的价值观、方法论。“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人基本的信仰。它认为,人与自然、人道与天道、人文与自然是融会贯通的。天人合•-的信念统摄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规定了中国人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行为模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之一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儒家为例,张载在《西铭》的篇首指出:“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也就是说,在儒家看来,人与天地万物一体,人们应该以合乎价值理性的态度审视天地万物,尽人之为人的责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带来了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不协调。以环境为代价,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人与自然的对立已经到了相汽严重的程度。资源与环境问题困扰着全世界,我们国家也在这个问题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时至今日,人类应该在所谓“征服自然”这个问题上换一个思路,因此今天重提“天人合-”的思想,意义非常重大。古人这一类热爱自然,平等对待自然的思想是非常宝贵的,在今天把它发扬起来,普及到民众中去,再用上现代的环保技术,就可以重新处理好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二零零三年,,即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以科学发展关的思想为基础,我国结合了实际情况,提出汽务之急是:首先,立足国情,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战略。应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单位资源的人口承载力: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其次,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科学社会主义课程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