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桑蚕文化与现代旅游业摘要:本文从桑蚕文化的历史到唐代的桑蚕文化发展,再到桑蚕文化与旅游业,逐步细化,详细的介绍了桑蚕文化的发展,并简单论述了其与旅游业相结合的益处,为现代的桑蚕文化旅游的发展作出铺垫。关键词:唐诗桑蚕文化旅游业引言中国是蚕桑文化的起源地,,中国蚕桑文化已深深地渗透到历代社会的诸多方面,对政治经济、社会组织、哲学宗教、文化艺术、生产生活等产生过重大影响,从而形成独具风格的蚕桑文化,成为中华浩瀚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历史中的桑蚕文化中国祖先养蚕种桑的在新石器晚期就开始了,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蚕桑文化始于江南,海盐历来是蚕桑生产发达地区之一。东晋海盐籍著名文学家干宝《搜神记》即有传说记载。地方史志记载:明清时“桑拓遍野,无人不习蚕桑。”蚕农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无不与蚕桑生产紧密相关,因此在海盐农村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蚕桑民俗活动。蚕桑文化现在主要集中表现在杭州、嘉兴、湖州地区,并绵延江苏省、四川省、山东省、广西省等地区,但综观中国丝绸发展史,蚕桑文化甚至可以覆盖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流传地区、人群之广足以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唐诗中的桑蚕文化唐代桑蚕业的发展唐代是我国桑蚕丝绸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和历代相比,桑蚕的发展在促进唐代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唐代桑蚕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由于汉代丝绸之路的开发,黄河上游的桑蚕丝绸生产主要集中于丝绸之路沿线。虽然经过安史之乱,并且曾经被曾蕃人占领,但是黄河流域的桑蚕生产一直没有中断,发展良好。直至唐朝后期,黄河流域桑蚕业的发展,多次受到战争的摧残,前进的步伐慢了很多,但之后又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甚至有明显突破。桑蚕业的发展随着人口重心的转移扩展到我国长江流域。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性,长江流域桑蚕业的发展势头较足,丝织的品种较多,质量较好。发展的深度与广度都有所扩大,达到了空前盛况。即使在后来受到战乱的影响,也快速的恢复了过来。唐诗中的桑蚕题材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杰出代表,唐诗中咏唱着许多关于蚕桑文化的篇章。据统计,《全唐诗》中反映与蚕业有关的诗歌达490多首,而诗歌内容上涉及“桑”文化、“桑”意象者更不胜枚举,如扶桑、神桑、桑干、桑柘、桑田等等。唐诗中的桑蚕题材非常丰富,具体来讲,主要分为以下几种:①反应现实农事生产,描写田园风光。岑参《送颜平原》诗云:“郊原北连燕,剽劫风未休。鱼盐隘里巷,桑柘盈田畴。”就是描写从华北平原中部的德州,一直到北边的幽燕一带,尽是桑柘遍野的情景[1]。②借蚕桑之事以讽喻世情、人生。蚕桑不仅给人类提供了遮体防寒的物质资料,而且由于蚕桑之事与人们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人们还赋予两者更深广的涵义。如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由春蚕吐丝、至死方休喻及人之用情,使得诗句平淡自然而又含蓄、隽永。③沿袭古诗题材,写养蚕采桑表达闺情春思。“采桑”历来是闺怨诗歌中的传统题材,唐诗中沿袭这一题材,并被反复咏唱。如陆龟蒙的《相和歌·陌上桑》中:“皓齿还如贝色含,长眉亦似烟华贴。邻娃尽著绣裆襦,独自提筐采蚕叶。”美貌的民间女子未必象古诗中的秦罗敷,会有春日里的一段艳遇,“独自提筐采蚕叶”才是她的现实生存现状。正如康正果所认为的,唐
唐诗中的桑蚕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