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析《战国策》中的“三无”观念.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析《战国策》中的“三无”观念.doc浅析《战国策》中的“三无"观念——“无君”、“无国”、“无义"刘申宁在杂文《读史论“三无”》中提到,在战国这样一个“不堪回首”的历史时代,三无观念:无君、无国、无义,成为了仕途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铁则,成为官场上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顽固情结。⑴这种所谓“三无”观念如果说是战国时代的特有,那么被人斥为“叛经离道”的《战国策》就是这种特有观念最淋漓尽致的体现。易思平在《〈战国策〉士人种种》中认为士人们“首先,他们是追求功名富贵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没有坚定的立场,不讲节操,谁对他们有利就帮谁,信义对他们不起作用”,2从《战国策》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乎从头到尾都在用生动活泼的故事例子颂扬着这种被后人所批判的由追求高官厚禄、出人头地所体现的朝秦暮楚、尔虞我诈以及冷酷无情为代表的“三无”观念。—、无国无君战国时候,“邦无定交,土无定主。”什么是邦?《说文》中这样解释:“国,邦也。”商周时期,人们聚居的地方称作邑,邑就是国。人们要表示“国家”的意思,一般用“邦”字。“土无定主”打破了以前那种固定的君臣关系,一•个地方,可能今天属于秦国,明天又属于魏国,这样一种情况下,君主不再是唯一,臣子为了更好的发展,改换邦国,更换君主,甚至倒戈相向就不可避免了。(一)无国进入战国时代,周只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周朝、周天下在人们心目中已经不复存在。所以,天下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在人们心目中已经不存在了。剩下的只是一个个大小不一的诸侯,人们心中的“国”只剩下诸侯国了。但是,即便是这个狭隘的“国”,在人们的意识中,也显得十分淡薄。《战国策》里面最主要的角色——士子,很多都离国去家,为外邦尽忠尽力,更有甚者倒戈相向,打起故国的歪主意。苏秦、张仪、卫鞅以及吴起等出名谋士,都不在本国仕官,苏秦本东周人,但他一生仕官列国,却就是没有在东周做官。张仪本魏国人,为效忠秦国,以故土做进见之礼,“相魏以为秦,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于是,张仪阴令秦伐魏。魏与秦战,败。”卫靴、吴起都是卫人,但卫鞅相秦,吴起相韩。他们或者有这样那样的不同,但不仕于本国这一点却惊人的相似。这种仕子谋臣,仅仅在《战国策全译》译注里明确提到的就多达四十八人之众。⑶可以说,这样的情况在《战国策》里十分普遍。不仕于本国,也完全没有为本国谋取利益的意思,更有甚者如张仪倒戈相向。这样一种“无国”的观念,既是开放动荡等时代特点造成的,也有个人不择手段追求功名利禄“理想”的影响。(二)无君《战国策》里表现的“无君”,首先体现在君主的唯一•性遭到了消弱,也就是说,君臣关系不再固定,在一定情况下,臣可以有二君。在《魏策三•芒卯谓秦王》中,芒卯曰:“王能使臣为魏之司徒,则臣能使魏献之”。这种类似于间谍的臣子,在《战国策》里比比皆是,这除了一些国与国之间的“委质”结盟互换臣子之外,主动请缨做间谍的也大有人在。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如破坏敌国、避祸等等。这种“变通”节操的行为,成为了当时君臣之间,乃至全天下“不必说的秘密”。这种“间谍”式的行为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臣子敢于欺骊以及愚弄君主。既然君主不再是唯一的,既然是“间谍”,欺骗就成为了必然。“中子微视王所说以言于王,王大说之”(《韩策一•魏之围邯郸》),如果说拍马屁的行为还不足以说明臣子对于君主的欺骗是“无君”的话,那么腹击大言不惭的说:“今击之钮室,将以取信于百姓”(《赵策一•腹击为室而钮》),以及于髡“

浅析《战国策》中的“三无”观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ttteee8
  • 文件大小72 KB
  • 时间2020-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