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焦虑心理机制与预防对策剖析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变化,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面对严峻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心理不容乐观,其中就业焦虑最为明显。就业焦虑是学生在工作落实之前表现出一种焦躁不安不良情绪体验,会带来生理、情绪与认知上改变。而且,这种体验是弥散性。近期有研究者指出,就业焦虑开始出现低年级化趋势,使大学生们开始遭遇学习迷茫。因此,缓解大学生就业焦虑,其重要性不言自明。一、就业焦虑焦虑是经历烦恼与挫折后所产生一种强烈个人体验,因为个体并不一定知道产生焦虑原因,所以这种体验给人带来感受是痛苦且无法摆脱。焦虑能使个体产生持久、消极情绪,进而引起生理与行为变化。比如失眠、食欲差、记忆力下降等。虽然适度焦虑有助于个体完成任务,但是长期焦虑状态对个体来说显然是弊大于利。焦虑分为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状态焦虑是指由于紧张、忧虑、对未知事物不确定感所导致具有波动性、短暂情绪体验;而特质焦虑则是指人们一贯焦虑水平,是人格特质中相对稳定焦虑倾向,它具有跨时间一致性与跨情境稳定性。大学生择业时状态焦虑水平上升幅度较大,而特质焦虑水平上升幅度不大。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焦虑主要是状态焦虑,具有一定可调节性。二、就业焦虑心理机制研究者们针对就业焦虑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社会环境与个体心理是两个主要来源。社会环境除了包括就业形势与政策之外,还有家庭社会支持。心理因素则包括心理弹性、自我分化、应对方式与职业期望等因素。心理弹性是一种行为倾向,使个体运用积极情绪改变自身以适应多变环境,体现了个体从压力情境中恢复能力。心理弹性高人,不仅自己擅长运用积极心理解决问题,还能影响周围人也变得积极起来,从而建立良好人际支持关系。心理弹性量表是常用测量工具,包含自我效能、组织风格、社交能力、家庭凝聚力与社会资源五个维度。杜岸政[1]等人研究发现,除家庭凝聚力以外,心理弹性其它维度都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就业焦虑。这意味着,家庭凝聚力越强,个体感受到就业焦虑越大;在其它方面,心理弹性越好人,其就业焦虑感越低。凝聚力强家庭,父母对子女期望与要求通常很高,因而可能导致子女因不能达到预期而加深就业焦虑感。上述研究还解释了心理弹性起作用机制――通过自我分化完全中介作用得以实现。自我分化是指个体区分理性思维与情绪反应能力,是情绪成熟度指标。在与他人交往互动过程中,自我分化程度不同个体表现得不一样。分化程度高人不容易依赖他人,思想情感不容易受到他人影响,能够保持灵活交往距离,同时还能够体验到亲密感。分化程度低人则与之相反,缺乏理性判断,不容易处理好交往距离,处于粘附于他人状态。心理弹性高人在面对压力情境,比如就业焦虑时候,对自身实际优、劣势能够保持清醒判断,坚持自己立场不受他人预期而左右,将理智与情感区分开来,从而缓解就业焦虑感。当生活事件作为应激源作用于个体时,由于生活背景、生活经历以及个性特征等因素导致每个人都形成了一些自认为有用行为方式,这些行为方式就是应对方式。应对方式有着客观因素(应激环境),以及主观行为(对环境评估与应付环境努力)两个方面含义。因此,脱离客观环境孤立地考察应对方式显然是失之偏颇。遵循Lazarus研究,不少研究者将应对方式分为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两种。前者直面困难与压力、接受现实从而努力解决问题;后者面对困境时以否认与歪曲事实方式逃避现实。显而易见,逃避现实无法
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心理机制与预防对策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