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解析与对策.doc


文档分类:管理/人力资源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剖析与对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为社会各领域培养了大量高层次人才,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高等教育结构规模与社会岗位结构与需求之间开始出现了失衡与错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逐渐显现并日益突出。资料显示,2009年以前积累下大学生未就业人数已超过700万,加上今年近600万高校毕业生,待就业大学生达1300万之众。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本来严峻大学生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人才资源,他们就业不仅涉及千家万户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已经与正在对中国高等教育乃至整个社会产生强烈影响,引起了全社会高度关注,也成为了今年“两会”焦点问题之一。一、大学生就业难原因 ,供需矛盾突出是根本原因近年来,在校生与毕业生人数连年增加。2007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有495万,2008年达到532万,2009年预计达到600万,毕业生人数年增长率保持在10%左右,同时每年有近100万待就业毕业生累加到下一年。与之相对应是,在社会每年提供约1000万个就业岗位中,除去对应城镇劳动力转移、部队转业人员安置与社会闲置人员再就业等岗位,只有不到30%,即不到300万个岗位需求大学毕业生。由此可见,社会所能提供就业岗位已无法满足大学生毕业生需求,大部分应届毕业生无法实现当年就业,供需矛盾突出。 ,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与大中等城市成为大学生求职首选地区。虽然这些经济发达地区对毕业生需求量较大,提供就业岗位较多,但是,大量人才聚集还是导致了严重“人才拥挤”现象。广大内地特别是西部地区人才奇缺,而大学生却较少愿意到条件艰苦西部与基层就业,结果造成东部地区“无业可就”,西部地区“有业不就”状况。 、升级,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不断变化,而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却相对稳定,无法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相适应。特别是近十年来,一些高等学校纷纷“升级”、“膨胀”,“热门专业”盲目扩招,专业重复设置,办学缺乏特色。在培养方式上,高等教育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灌输、轻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现象,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足,社会实践经验与实际操作能力缺乏。这些问题存在,直接导致了高校培养学生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与社会需求产生脱节错位,造成了就业市场上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源相对过剩。 ,计划经济时代遗留很多制度性障碍依然存在,大学生自主择业权益社会保障、法律保障体系并不健全。长期以来,户籍制度存在限制了劳动力跨区域自由流动,也使得没有相应区域(城市)户籍关系人根本无法享受该地区(城市)在住房、收入、子女教育、社会保险等多方面相应政策。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众多毕业生一心想留在城市,尽管专业不对口、严重背离就业意愿也在所不惜,而户籍在城市又不愿意放弃户籍到其他地区就业,结果造成就业区域结构严重失衡。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城乡间、区域间、不同所有制之间有很大区别,如果选择在农村、私营、个体小企业就业,个人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得不到保障。此外,劳动力市场管理机制不健全,不公平招聘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解析与对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
  • 文件大小18 KB
  • 时间2020-06-08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