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时记时法》学情分析计时法是一种生活常识,是小学生每天都会用到的知识。原本以为孩子们己经认识钟表,知道时针转一圈是12小时,而一天有24小时,何况孩子们天天接触的电视、电脑、电子表、手机等都己24时计时法计时,这些对于孩子理解24时计时法应该顺理成章。带着这种猜测,我进行了课堂前测,学生做的情况和我预想中的完全不同。第一项,根据所给的时间画时针和分针,绝大多数孩子都能画对。然而第二项,换一个及时方法表示这些时间,孩子们做的就五花八门,能填对的只有10%。绝大多数孩子根本就分不清这两种计时方法(如有的孩子只把这些时间超过12时的减12,不到12时的加12,这部分孩子占到60%),甚至还有不知道哪里还有两种计时方法(有30%的孩子只把原来的时间表示方法抄了一遍)。因为第二项做不出来,第三项、第四项就没有想法。本以为很简单的东西,为什么对于孩子会这么难?仔细分析了孩子的情况,发现:孩子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己有的普通计时法经验,也不会用普通计时法正确表述时间。这样直接开始24时计时法,只会造成两种计时方法认识的混乱。另外,上网搜集了一些资料,黄爱华老师引领的“大问题教学”群对这节课也进行了一些研讨,他说,“记时法”所用的“计数法”很不寻常,有60进制(1时二60分……),7进制(一星期二7天),12进制(从1数到12后,乂返回1开始数,)24进制(从1数到从1数到24后,就又从1开始数)这些“计数法”的共性是“循环计数气然而,这24时计时法乂与其他这些不同。例如13,作为10进制自然数,是独一无二的。但作为时间量,13时显然不唯一,可以是今天的13时,也可以是任一天的13时,若要在钟表上找到13这个数,一般找不到,只能找到数字1,还要看看是半夜,还是过午,然后再断定是否是13时而不是凌晨1时。这说明时间量——13时,其数量表达有1和13两种,不唯一。从对应的观点看,“多对应于一”,存在着不确定性,可能发生歧义,这是缺陷;但这正是“周期记时法”的“循环计数”特点,老是那凡个数,循环往复,便于记忆、容易应用,只是与“10进制计数法”的习惯不符,讲道理不容易,这构成了学生学习的困难,是难点。对黄老师的这些分析,虽然还没有完全理明白,但有一点,我们都注意到了这节课对学生理解起来之难。为此,我想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先注意到我们生活中常用的普通计时法,会用普通计时法表示时间。再通过普通计时法的一些缺陷,产生寻求另外一种计时法的必要性。这时,学生会在掌握12时计时法的基础上,自主创造24时计时法,并发现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的联系,这样孩子们自主创造的知识,应该更容易理解。《24时计时法》教学设计黄小曲春贤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知道一天有24时,认识24时计时法。能够对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换算。逐步养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认识24时计时法,能够对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换算。教学难点:明白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教学过程:一、 开门见山,出示课题:(板书课题:计时法)看到这个课题,你觉得我们这节课研究的内容会与什么知识有关?生可能:时间确实,我们这节课研究的内容的确跟时间有关。二、 普通计时法1、 首先问大家儿个跟时间有关的问题:(1) 今天你儿点起床?(2) 我们什么时候开始第
24时计时法学情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