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琵琶记》是我国古代戏曲中的经典名著,全剧典雅、完整、生动、浓郁,显示了文人的细腻目光和酣畅手法。它是高度发达的中》无论在思想内容上、人物形象上,还是在结构和语言方面,都有独特之处。作者分析了《琵琶记》主题内容的时代意义、悲剧本质、虚拟表演等方面,以期更好地理解和弘扬这部优秀的剧作。关键词:时代意义悲剧本质虚拟表演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它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其中被视为“南曲之祖”的《琵琶记》无论是在主题内容、语言、结构还是曲律及舞台表演等诸多方面都蕴涵着深层的释义,笔者试就《琵琶记》主题内容的时代意义、悲剧本质、虚拟表演等方面进行分析。一、《琵琶记》主题的时代意义《琵琶记》是元末明初的文人高明创作的一部戏曲。作品从忠孝两方面入手,描写了文人在当时社会遭受巨大伤害时的挣扎与呐喊,极为生动、真实地展现了封建文人在忠孝仁义、富贵名利等诸多文化禁锢和社会诱惑下艰难挣扎生存的命运。1.《琵琶记》的选材解放了当时文人的思想与观念,推动了戏曲文化的发展《赵贞女蔡二郎》是南戏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民间悲剧,《琵琶记》采用了《赵贞女蔡二郎》作为题材,重塑书生形象,通过描写文人内心的独特思考与心灵历程,写出了对文人的同情和感悟,突破了当时的创作题材,与当时被社会压榨的文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大批的文人找到了舒缓内心矛盾与痛苦的一种方式,由此,文人的写作题材,出现了大量改编历史故事和民间创作的作品。此后,这也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潮流,出现了《金钱记》《扬州梦》《两世姻缘》等作品。,人们的价值观以儒家思想的功名与道德观为主导,社会伦理道德是建立在忠和孝为核心的基础之上。《琵琶记》中,通过对蔡伯喈“逼试”“逼官”“逼婚”不幸遭遇的描写,反映了元末明初劳动人民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丑恶、虚伪,激发了观众的体验与感悟,让人们对传统价值观产生了怀疑,对人生价值有了深刻反思。二、通过人物形象认识悲剧的本质主人公蔡伯喈本愿留守家中,但蔡公不从,一心想改换门第,逼伯喈赴考,伯喈被迫离家。通过这件事情反映出他懦弱而寡断的个性和封建礼教中“孝”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蔡伯喈本想辞官退婚,但圣旨不准,被迫与牛小姐成婚,更加深刻地反映了他懦弱个性和封建礼教以&1dquo;忠”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亥U画出了被封建礼教层层束缚,不能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只能屈从皇权和尊者的人物性格。由此可见,蔡伯喈是个充满矛盾的悲剧人物,这个人物的展现是对中国旧的道德观念和传统文化的批判。作者以这个人物发出感慨,体现了剧作者追求理想的强烈愿望,同时也反映出剧作者的无奈与悲哀之情。赵五娘则体现了传统妇女善良淳朴、刻苦耐劳、勇于奉献的美德。她的命运悲哀可怜,新婚两月,夫妻和顺,丈夫被逼赴考。她一直尽心奉养公婆,吃糠挨饿。婆婆与公公先后病倒去世,五娘剪下自己的头发埋葬公婆,最后背上琵琶,一•路弹唱,进京寻夫。这种内外交困的境界让人心力交瘁、苦不堪言。她的遭遇也反映出当时以男权为中心的封建社会统治,使得女性长期处于压抑状态,毫无自我意识的解放
“南曲之祖”《琵琶记》浅析-音乐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