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论文学生知行合一之我见作者:何英单位:丁家小学电话:**********学生知行合一之我见“这孩子,老是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的抱怨。其实,这是孩子知行不一的表现。在德育实践活动中,作为德育工作者经常遇到学生的德育实践与德育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不能为却偏偏为之,我们称这种情况为学生的“知行不一”。德育的知行统一,指教育者通过德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使受教育者达到在内心世界对德育有一定程度的自觉认知和接受,并在实践中能达到不断身体力行之目的。实现知行统一是德育工作的内在要求,努力使学生做到道德知行统一,是德育的根本目标。一、。人之初,性本善。孩子毕竟是孩子。学生的身份决定了他们是一个自我发展不完善的人,知识、经验、能力都还在逐渐形成过程和完善中,哪些行为能做,哪些行为不能做他们并不是都清楚,还有许多与自己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德育规范、社会规范他们并不知道,对自己的行为缺乏客观、公正的是非判断,往往是以自己的纯主观愿望来决定行为的取舍,容易出现一念之差失之千里的悲剧。。在德育实践中,经常出现学生明明知道不该做的事情却做了,该做的事却没有做好,当深入学生内心了解学生知行不一的原因时,才发现他们只是简单地知道该不该做,却不清楚为什么要做或为什么不做,不理解这样做或不做的深刻内涵,知的是皮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知是伪知,不是真知。。学生行为失范,不外乎两种情形:一是学生不清楚社会规范,不知道什么该不该做,这容易出现行为失范;二是清楚社会规范却没有能按社会的要求做好。学生了解并深刻理解了德育内容、存在的必要性及意义后,对于不该做的事能够约束自己不做,但对自己该做的事却不一定能够做得好,因为知道了该做,并不等于知道了该怎么做,并不等于知道该怎么做好。。学生知行不一,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对学生的知与行缺乏有效的督导。常言道,“缺乏监督的权力必将导致腐败”,其实也可以说“缺少监督的行为必将导致放纵”。学生的德育实践需要自身的知情意行的统一,需要自身付出极大的主观努力;对人来说,总有惰性,总想趋利避害,长时间按德育要求和社会规范进行德育实践是艰苦的事情,学生的德育实践活动一旦失去有效的督导,学生很容易在周边不良风气的影响下逐渐偏离内心中确立的行为规范,对自己行为的约束会慢慢减少,对自己的行为渐渐放松,直至完全放纵自己。二、“真、善、美”的德育认知。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认识和实践是辩证统一的,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让学生做到知行统一的德育的实践,需要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德育认知。学生需要建立什么样的德育认知呢?学生需要的是在求真求实的德育实践中追求“真、善、美”的至高道德境界。“真、善、美”是人类社会发展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教育工作者想让学生达到的理想境界之一。教师要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求真求实是自我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对自己的要求。让学生明确做一个知行统一的人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当前,我国正在加强全社会的诚信建设,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让公民做到言行一致,不仅是一个道德问题、社会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我国每年因失信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上千亿。。“知行统一”对学生层面
学生知行合一之我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