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林里的法则丛林里的法则丛林里有一颗伟岸的大树, 枝繁叶茂, 丰姿绰约。它的树梢极力向上, 寻求最多的阳光雨露, 枝干舒展扩张, 占据最有利的呼吸空间, 根系盘根错节, 吮吸着大地最多的精华。可是, 在大树的身边, 几棵弱不经风的小树却在痛苦中挣扎,枝干瘦弱如草茎,叶子萎黄如残花。小树忿忿地盯着大树:“你已经有了如此丰富的资源, 为什么还要与我争夺生存的空间, 你处处得天独厚, 为什么却要限制我的发展? ”大树冷冷地说道: “这里是丛林,丛林自有丛林的法则。”什么是丛林法则 2000 多年前,古希腊有位哲学家名叫安提西尼,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 也是著名的犬儒学派的创始人。信奉这个学派的都是些愤世嫉俗、行为乖张的人, 行为无拘无束, 我行我素, 无所顾忌, 颇有些我国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味道。与其他哲学家颇为不同的是, 安提西尼在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时, 很少用那些枯燥乏味的术语和高深莫测的概念,而是大量运用生动形象的动物寓言故事。其中一则寓言故事如下: 丛林里的动物们聚在一起讨论如何建立一种丛林里的新秩序。兔子抢先发言:“丛林里的动物应该一律平等, 丛林里的事情应该大家一起讨论, 再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决定。”兔子的发言得到了麋鹿、山羊、松鼠等许许多多小动物的热烈支持。就在大伙儿要鼓掌通过这个决议的时候,狮子发言了,它亮出自己的利爪大吼一声: “我反对! ”于是,小动物们纷纷四散而走,丛林又恢复了它原有的秩序。安提西尼这则寓言,被西方人称为最早提出的“丛林法则”。丛林法则所描述的,主要是自然界中不同种群之间的生存竞争。 100 多年前, 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在他的巨著《物种起源》里提出了生物进化论, 阐述了“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的道理。达尔文指出, 在不同的生物种群中, 更能适应环境的种群将保存下来, 而不适应环境的种群将被自然淘汰。后来, 人们也把这条进化论法则称为“丛林法则”。丛林中的三大生存法则实际上, 丛林法则并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 它来自人们对野外丛林世界里生物的一些基本生存规则的概括。在野外的丛林中, 动物的种类异常繁多, 但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食草动物, 一类是食肉动物。食肉动物处于食物链的顶端, 食草动物处于中间。这两种动物哪一种过得更安逸更舒适呢?显然是食肉动物, 狮子一天当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休息, 用于捕猎的时间很少, 因为肉的营养丰富,热量高,吃一顿能顶好几天。而那些食草动物, 特别是体型大一些的, 则是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进食, 否则就满足不了身体的需要。可是, 食草动物辛辛苦苦吃了半天, 好不容易长了一点肉, 最后弄不好还是成了狮子、猎豹的盘中餐。这就是丛林中最基本的一条生存法则:弱肉强食。你只要看看电视里赵忠祥主持的“动物世界”节目,肯定就会对此产生深刻的印象。但食肉动物之间还有另外一套规则, 就是划分势力范围。它们依照体型的大小和在群体中的地位, 来决定进食的顺序。食肉动物为争夺势力范围, 消灭潜在的对手, 提升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进而获得优先进食的权力, 常常会发生争斗, 但这种争斗一般不会危及性命。狮子再强壮,它也不会去主动攻击鬣狗,除非鬣狗对它产生了重大威胁。因为鬣狗也有利齿, 它有自卫的能力, 如果为了解决一顿午饭而冒受伤的危险, 成本就太高了。因此食肉动物内部的竞争, 包括种内部的争夺, 主要取决于它
丛林里的法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