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诗概念阐.释与诗学体系建构.pdf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1期 2014年1月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Jilin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 Science Edition) doi:.1007- 诗概念阐释与诗学体系建构任竞泽(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诗概念之定义阐释是诗歌理论的基本问题。何其芳关于诗的定义基本上含盖了中外历代诗人、文学批评家对诗概念所定义的各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定义所浓缩的诗概念内涵也基本是近现代诗学体系建构的主体框架。我们在选取典型文献史料对诗概念的诸种特征进行全面阐释的基础上,力图从中勾勒出诗学理论的整体面貌。[关键词]诗概念;诗学体系;诗学理论[中图分类号]1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674(2014)01--0076-03 在中西古今诗史上,诗的定义各有不同,众说纷纭。很难给出一个确切明晰的、为所有诗人和读者公认的定义。正如黑格尔所言:“凡是写过论诗著作的人几乎都避免替诗下定义。”【1】为了让读者能够简明地理解诗概念之内涵及其诗学体系的丰富和复杂, 我们将何其芳所下的诗定义介绍给大家:“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和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闭这个定义所浓缩的诗概念内涵基本是近现代诗学体系建构的主体框架。我们就以此为基础。在对诗概念的诸种特征进行全面阐释的基础上,力图从中勾勒出诗学理论的整体面貌。一、言志抒情。集中概括关于诗歌的本质,从作者主体来说,在于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这一点在中国古代出现了“言志”和“缘情”相互联系又对立统一的两种说法。“言志”说是我国最早对诗的本质的解释, 在先秦典籍中,如《尚书-尧典》云:“诗言志,歌永言, 声依永,律和声。”《左传》称“诗以言志”。《庄子·天下篇》云“诗以道志”。在这里,志的主要意义就是“怀抱”,这个怀抱是与讽诵政教相关的。从汉儒解诗起,已经看到志与心、意相通,故而体现了诗人的内心情感。汉代《毛诗大序》对此做了总结,其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里提出了诗是“吟咏情性的”。即“情志一也”,超越了儒家对志之政教怀抱的界定范围,更重视抒情特征。当然,在汉儒那里,这个“情”还是有所约束的,即需要“发乎情,止乎礼义”。到了晋代,陆机《文赋》则明确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命题,从而确立了“诗缘情”即诗抒情的特殊本质。此后在中国古代文论中,诗的抒情基本特征便被历代批评家反复申述,如钟嵘《诗品序》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至于吟咏性情,亦何贵乎用事?”宋代严羽亦强调:“诗者,吟咏情性也。”(《沧浪诗话》)都看到了诗歌的本质在于抒发人的内心情感这一基本特征。到了中国现代诗歌理论中,诗的抒情特征也无不被诗人、评论家所重视和强调,如郭沫若《论节奏》称“抒情诗是情绪的直写”【3】。艾青则认为“写诗要在情绪饱满的时侯才能动手,无论是快乐或痛苦,都要在这类或那种情绪浸透你的

诗概念阐.释与诗学体系建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phl19870121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