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模式》读书报告作者简介本尼迪克特(1887—1948),美国人类学家,文化心理学派代表人物。1887年6月5日生于纽约,1909年毕业于瓦萨尔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1918—1919年受教育于纽约市新社会研究学院,1919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人类学家F·博厄斯学习人类学。192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23—1930年任人类学讲师,1930—1936年任助理教授。1936—1948年任副教授、教授。1943—1945年,曾供职于战时情报部门,任海外情报局基本分析组主任。战后,她继续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当代文化研究”1947年,还担任过美国人类学协会会长。于1948年9月病逝,享年61岁。主要著作有:《文化模式》(1935)、《种族一科学与政治》(1940)、《菊花与刀》(1946)等。本尼迪克特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发展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对“文化模式”概念的理解《文化模式》即PatternsofCulture的中文翻译。对于“文化模式”这一概念,本书的译者王炜评说道:“文化模式”有各种不同的用途和意思。在不同的文化人类学家那里,对文化模式的理解不同。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把文化中的那些稳定的关系和结构看成一种模式。而在本尼迪克特那里,文化模式是相对于个体行为来说的。本尼迪克特认为,人类行为的方式有多种多样的可能,这种可能是无穷的。但是一个部族,一种文化在这样的无穷的可能性里,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些,而这种选择有自身的社会价值取向。选择的行为方式包括对待人之生、死、青春期、婚姻的方式,以至在经济、政治、社会交往等领域的各种规矩,习俗,并通过形式化的方式,演成风俗,礼仪,从而结合成一个部落或部族的文化模式。诸文化模式之间的差距之大,甚至可能是完全对立的社会价值观。但一模式中的行为方式总有其合理的存在。这样一些模式,区别着不同的文化,同时也塑造着各自所辖的那些个体。衣俊卿教授在《文化哲学十五讲》说:“文化模式是特定民族或特定时代人们普遍认同的,由内在的民族精神或时代精神、价值取向、习俗、伦理规范等构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或者说是基本的生存方式或样法。”一方面,文化的点、面、体必然沉落或者呈现在人们的基本的生活方式(式样)巾,另一方面,人们的生活方式又不是漂浮无根的,它是受到类型文化中的“核”亦即核心思想(当然包括衣教授所说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等)、价值观念的内在引领与制约的。当这种由核心思想与价值观内在制导的生活方式一旦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被广泛认同,被不断“复制”,那么这种文化就成为一种相沿成习的模式。我的观点是:文化模式是一群体所选择、认可并不断强化所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内容简介《文化模式》是本尼迪克特的代表作,也可以说是本世纪西方有关文化问题讨论中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自该书1935年发表至今,已有十四种文字的译本面世,可见其影响之广。《文化模式》一书共分八章。第一章开宗明义,谈了关于习俗的科学这一概念。作者提出了人之本性,是由文化,即习俗塑造的,而不是生物学遗传的天性,以此有力地反驳了那种“纯化种族”的欺人之谈;第二章谈的是由选择而造成的文化差异。如前所述,作者认为,一个社会,或部落,或部族,面对无数人类行为的可能性,选择是必不可免的。而正是这不同的选择,形成了诸文化间的迥然相异。而这样一些差别,绝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那种必然差别
文化模式读书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