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 V1 版《 胃癌临床实践指南》更新解读 2015-05-11 作者:徐泽宽来源: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5 年 5月第 35卷第 5期【摘要】胃癌诊治领域近年来进展迅速,《 胃癌临床实践指南》(《指南》)也不断推出新的版本,以跟进最新的前沿进展。 2015 年 V1 版《指南》在原来的基础上引进了新的证据和标准,从四个主要方面进行了修订: (1) 更新了“胃癌不可根治性切除的标准”; (2) 修改了胃癌的风险分析,新增了“肿瘤风险评估”和“遗传学咨询”; (3) 修改了局部进展期、局部复发或转移性胃癌的部分化疗方案; (4) 修改了胃癌放疗的部分内容。新版《指南》对胃癌的治疗理念更规范化、科学化,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 系由 25个世界知名的癌症中心所组成的一个非营利联盟组织,每年发布各种恶性肿瘤的临床实践指南,得到了全球临床医师的广泛认可和遵循。 2015 年 1月, 发布了 2015 年 V1 版《 胃癌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的更新内容主要通过 Pubmed 数据库检索 2013 年 6月 27日至 2014 年 6月 27日收录的关于人类胃癌的英文文献,从检索结果中选择Ⅱ期、Ⅲ期、Ⅳ期临床试验和治疗指南、随机对照试验、 Meta 分析、系统综述及效度研究等文献。引进了新的临床证据和标准,对《指南》进行修订。 2015 年版《指南》在内容上基本与前几版保持一致,但新版《指南》重点突出了个体化治疗和系统化治疗的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将旧版《指南》的“身体状况差,不能耐受手术的病人( medically unfit ) ”更名为“不适合外科手术的病人( non-surgical candidate ) ”,包含了“不能耐受手术病人”和“能耐受手术但不愿手术病人”。此类病人的重新分类,使临床治疗更具人性化,充分尊重病人个人意愿,体现了个体化的治疗模式;( 2)对于不可切除的进展期胃癌、局部复发或存在远处转移的病人,把旧版《指南》中姑息性治疗方案中的“化学治疗”更改为“系统治疗”,系统治疗包含了术前新辅助放化疗、手术治疗及术后放化疗等一系列的治疗,这一名称的更改体现了综合治疗的模式;( 3)在既往遗传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大幅度修改了高风险综合征的评估标准,同时新增加了“肿瘤风险评估”和“遗传学咨询”的内容,这两部分内容的修订为肿瘤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强调在人群中进行健康教育,努力做到胃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全民预防肿瘤的意识,逐步降低进展期胃癌的发病率。本文对比 2014 年版《指南》,主要介绍 2015 年版《指南》具体内容上的修订并做解读。 1 手术治疗 2015 年版《指南》仍推荐外科手术是早期胃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术前应用 CT 扫描(胸部、腹部和盆腔)对病变范围进行临床分期,可联合或不联合内镜超声( EUS )。手术的首要目的是达到切缘阴性的完全切除( R0 切除),肿瘤的完整切除需要有足够切缘(≥4 cm )。远端胃癌首选胃次全切除术,这种手术治疗的预后与全胃切除术相似,但并发症显著减少[ 1]。近端胃切除术和全胃切除术均适用于近端胃癌,但术后通常发生营养障碍。关于淋巴结的清扫,在亚洲, 胃切除术联合 D2 淋巴结清扫术是根治性胃癌的标准术式;而在欧美国家, D2 淋巴结清扫术仅作为推荐但并非必须。现已达成普遍共识认为淋巴结的清扫数需达到15枚或者更多,这样才有利于肿瘤分期。《指南》不推荐行预防性的脾切除及胰腺切除联合 D2 淋巴结清扫术,只有当脾门受侵犯时才行脾切除术。随着手术设备的改进及手术技能的提高,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得到广泛开展。但腹腔镜下实施胃癌根治术仍然存在争议。2015 版《指南》对这一问题仍未作出明确建议, 仍然需要大规模的随机临床研究明确该手术方式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对于 R0 切除术后 T2N0 的病人,新版《指南》推荐定期观察或对部分病人先给予 5-FU ±甲酰四氢叶酸或卡培他滨,再辅以氟尿嘧啶为基础的放化疗,最后以 5-FU ±甲酰四氢叶酸或卡培他滨治疗。部分病人是指具有高风险的胃癌病人,包括:肿瘤分化程度差、脉管侵犯、神经侵犯,还包括 2015 年版《指南》新增的“<50 岁未进行 D2 根治术的病人”。对于 R0 切除术后 T2N0 的病人, 2015 版《指南》还新增: “ D2 根治术后病人,化疗可作为一种选择”。 2015 年版《指南》在外科手术治疗上重新规范了“不可根治性切除的标准”: (1) 局域进展期胃癌,影像学检查高度怀疑或经活检证实的肿瘤侵犯肠系膜根部淋巴结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瘤侵犯或包绕主要大血管(脾血管除外)。( 2)远处转移或腹膜种植(包括腹水脱落细胞阳性)。 2015
2015胃癌指南解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