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涉税风险点及识别第一节采购环节的涉税风险点及识别一、风险点列举 1 、关联采购。目前我国大部分光伏企业涉及各个环节的产品生产,为了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企业往往会在关联企业间进行材料和产品调配。在调配过程中,可能存在不按照公允价值作价的情况。通过关联交易实施利润转移,从而逃避税收。 2 、佣金回扣。光伏企业对原料的依赖程度较高,为了获得原料的持续稳定供应,企业常常要付给原料中间商相应的回扣或佣金,尤其是支付给境外的佣金, 仅有合同和形式发票,存在较大风险。 3、估价入账。材料采购未取得发票估价入账,影响当期成本的真实性。 4 、固定资产。购入固定资产(尤其是检测仪等体积较小的器具)以低值易耗品或修理费形式入账,减少当期利润。二、风险点识别 1 、重点关注企业的会计年报中披露的关联交易事项以及企业所得税申报的《关联交易报告表》,掌握企业存在的关联交易事项。在此基础上,比较企业的毛利率与同行业之间的差异;了解并掌握企业关联采购的定价方式,并与采购自其他非关联企业的非受控价格进行比较。如果以上数据存在较大差异,则可能存在通过关联企业间的材料采购转移利润实现避税的嫌疑。 2、根据购销合同及行业规则,区分“明佣”与“暗佣”,对大额或支付比例偏高的佣金,应重点关注真实性及合理性的审核,发现问题难以核实的,及时向情报交换及反避税岗位传递相关信息。 3、关注原材料明细账记录及估价冲回记录,核实估价是否及时冲回。 4 、通过“管理费用”、“制造费用”等明细账的记载,追查至合同、发票等原始凭证,确定账务记载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第二节生产环节的涉税风险点及识别一、风险点列举 1 、由于光伏企业使用的主要原材料(硅材料)的特殊性,在生产过程中的边皮料、残次品等均能完全回炉用于再生产。在对下脚料回收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不及时进行账务处理的情况。一方面,可能存在直接销售下脚料未入账的情况; 另一方面,可能存在回收时不冲减生产成本的情况,影响期间损益,人为调节利润的实现时间,造成延缓缴税的风险。 2 、在第一道生产工序(即单晶硅棒的生产环节)中需要使用到一种特殊的反应器皿—石英坩埚。该器皿单位价值较高,使用寿命一般为 3个月左右,甚至有的只使用一次就损坏了。损坏的石英坩埚通常是报废处理,由于单位价值高且耗用数量大,对其真实性需要注意核实。 3 、光伏行业各个生产环节的产品都可以用于直接销售,一些企业可能存在发出后不做销售,将其成本直接计入生产成本项目的风险。 4 、光伏企业在生产过程的能源消耗较大,水电等能源在用于生产的同时也用于食堂、浴室等福利项目,企业一般不明确划分,用于非应税项目的能源消耗的进项税金存在不转出的风险。 5 、生产过程中发生的非正常损失,未按规定进行相应的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不履行所得税税前扣除审核报批手续。 6 、来料加工和深加工,结转产品耗用的国产辅料、燃料、备品备件、运费等未转出相应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或不能准确转出进项税额,进而影响成本。 7、递延支出一次性进制造费用,增加成本。 8 、利用待摊费用、预提费用,人为调节产品及成本费用,影响当期产品成本。 9、虚列工资及福利费,人为调节产品及成本费用,影响当期产品成本。二、风险点识别 1 、了解企业对于下脚料及边皮料的处理程序,注意在下脚料及边皮料的处理过程中的账务处理方式,与企业的实际操作进行核实,将仓库
光电行业税收风险应对指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