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田野考古档案管理的思考.doc关于田野考古档案管理的思考[摘要]田野考古档案是指在田野考古调查、勘探、发掘过程中形成的所有记录资料,包括文字记录、图纸、照片、底片、录象、拓片、摹本资料以及数字化记录的刻录光盘等。其是文化遗存和文物的附属档案,是进行考古学和相关研究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也是文化遗产的有效组成部分。因此,应该对田野考古档案进行规范管理和利用。[关键词]田野考古档案;档案规范;档案管理[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6-0145-02一、田野考古档案概述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保存查备的文字、图像、声音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原始记录。田野考古档案是指在田野考古调查、勘探、发掘过程中形成的所有记录资料,包括文字记录、图纸、照片、底片、录象、拓片、摹本资料以及数字化记录的刻录光盘等。由此可知,凡是在田野考古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查备性质的原始记录都属于田野考古档案的范畴。它不仅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凭证与参考作用,而且对于维护人类社会的历史真实面貌具有重要意义。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它的任务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文化遗存,研究人类古代历史。而田野考古工作是一切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就一般意义而言,一项完整的田野考古工作应包括田野的调查、勘探、发掘和室内的资料整理、编写报告,最后移交发掘资料和发掘品。在整个工作过程中,会形成一系列原始记录,包括文字、表格、图纸、照片、录像和各种测试、分析、鉴定报告等。如何有效地管理好这些第一手原始资料档案,对于考古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二、田野考古档案管理现状(一) 田野考古档案形成不规范在我国考古界,考古人员在野外工作时,往往只重视出土遗物的提取、文物安全的保管,而对遗迹发掘的文字记录、绘图、照片等记录要求不严。有些发掘日记极其简略,并经常忽略对考古过程本身的记录;对照片不做标注,待田野工作结束后,这些不详细的资料往往发生缺失、错乱,使得考古工作人员有时候都难以辨认。(二) 田野考古档案移交不及时国家文物局1998年颁布的《考古发掘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考古发掘所获得的出土文物和各种资料归国家所有。考古发掘领队人员在考古项目结束以后应将有关资料及时交本单位的资料室保管。”同时,在《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中也明确规定:“考古发掘领队人员未按规定及时办理有关资料移交手续的,视情节轻重,国家文物局可给予通报批评、暂停或取消考古发掘单位团体或个人领队资格。”虽然这些法律法规都作了比较细致的规定,但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使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缺乏约束力。个别发掘领队人员在报告整理结束后不移交考古资料,把田野考古的原始资料仅仅当作是编写发掘报告的素材,一旦报告发表,原始资料也就因其已完成了历史使命而变得无足轻重,从而被私人占有或毁弃。(三)田野考古档案管理人员不专业考古档案有别于其他科技档案,不同时代、不同类别的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工程档案资料,从内容到形式差别很大,它的特殊性及复杂性决定了考古档案管理人员不但应具备图书档案管理的基本素质,而且应尽可能了解田野考古档案形成的过程和分类情况,这有助于准确无误地为利用者提供服务。同时,在如今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知识也是考古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而我国长期以来缺乏考古档案管理人才,地方
关于田野考古档案管理的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