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轼生平事迹》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提出问题在高中课本中,轼的词出现的频率极高,并且轼获得千古以来无数文人志士的好评。其文才同样令我们折服,于是我们想深入了解轼。课题研究目的本次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是关于对轼的更深一层的了解;提高同学们人文素养、语文素质;提高团队精神、协作意识的培养;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名人、了解自身。三、课题研究方法 1、质疑:要学会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对老师或同学提出问题,并对其进行讨论,只有这样,才会进步。2、收集:要积极收集有关资料,例如轼的个人生平资料,作品等等。3、分析:通过对轼及作品的学习,要学会对人物和作品进行分析,了解有关容,把握重点,甚至可以更深层次地进行研究,从而提升自己的鉴赏和分析能力。4、讨论:可以分为大组讨论和小组讨论,同学之间可以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者也可以交流问题,并一起解决问题。5、归纳整理:要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所收集的资料,所学到的知识,课堂的笔记,从网络上搜集的资料等多方面进行归纳整理。6、总结撰写:要学会总结和撰写是在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总的来说有三大类,一是开提报告,二是心得体会,三是结题报告。四、课题研究容1、轼简介轼: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世称“东坡”。眉州眉山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他和父亲洵,弟弟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2、生平事略1057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1061年,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1069年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于是轼自求外放,调任通判。轼在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等地,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1079年,轼到任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轼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后,轼被降职为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1084年神宗驾崩,年幼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以王安石为首新党被打压,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当太守。轼在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也就是著名的“堤”。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1093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第二年6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1097年,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1101年8月24日卒于。3、文论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材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