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考文言文复习教学建议.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考文言文复习教学建议.doc中考文言文复习教学建议一、 2006年《杭州市中考语文命题实施细则》中有关文言文阅读考查要求是这样的:1、 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虚词:以、而、于、则、虽、焉、乎因、其、之、然、且、为、者(只考词义,不考词法)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思。内容——与中心关系密切名言警句形式——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题型:翻译句子(落实词义关注句式)3、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文章要点文章中心人物性格作者感情能力要求:整体把握综合归纳语言表述二、 结合中考文言文试题分析1、题型特点从近几年的文言文命题情况看,一•般是设置了五个题目,前三题都是选择题,一般是对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选择其中正确的一项或两项,也有选择其中错误的一项或两项。第四题是“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的意思。第五题是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概括。从以上可知,文言文部分是采用客观题和主观题结合的形式,来全面考查文言文的综合阅读能力。2选文特点:从近几年的文言文选段来看,2003年的《指喻》,2004年的《河中石兽》,2005年的《墨翁传》。篇幅都在250字到300字之间,前两篇文体都是故事性很强的记叙文,后一篇是人物传记。3、命题意图第一道题是考查学生们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第二、三两题是考查学生们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文言虚词虽然不多,但出现频率很高,是考查的一个重点:03年考查了“以”、“且”、“虽”、“而”、“之”五个虚词。04年考查了“于”、“以为”、“为”、“其气“之”等五个虚词。05年考查了“以气“而气“虽气“于气“之”等五个虚词。其中“之”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非常之高,中考中一直把它当作重点来考查,这连续的三年中的第三个选择题都是考查“之”字的用法或意义。尤其是考查它作代词时的意义。第四题的命题意图是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本题所选的句子往往是文中的重要句子,翻译能力体现在对文言文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自己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第五题的命题意图是,考查学生对全文的理解把握与概括能力,它包括文章要点、文章中心、人物性格、作者感情等几个方面。能力要求:整体把握综合归纳语言表述4、解题思路试题中出现的文言文对考生来说大多是陌生的,但其出试题的范围应是在考纲与中学文言文教学要求之中的,考查的内容只是课内文言文教学的延伸,因此其中出现的大部分文言词语和句式是中学课文中出现过的,能被看懂。这些能看懂的词句就是己知信息。考生要想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尽W能地把题答好,就要善于从己知信息出发去推断未知的答案。中考文言文试题一般是选记叙为主的短文,且以人物传记与故事性较强的浅近文言文为主,那么就要弄明白写的什么事(起因、发展、结局)、什么人(做事、行为、言语等),人物与人物间的关系、事件间的来龙去脉、人物的思想观点与情感表现,以及作者写这些内容的动机日的(中心)等,以此来把握文章内容,概括语段中心要旨。这样,依据已知信息进行周密的逻辑思维,经过综合归纳就可以基本了解选文的大意,把握选文的基本内容了。这个过程叫做整体阅读,或者叫做整体感知,即先不去思考、解答个别的、具体的问题,而是从已知信息出发把握文章大意(主要内容)。文章大意感知准确了,那么就为下一步的解答具体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否则下面的解题就很容易出现“望文生义”的情形。第二步是根据每道题的内容、题干的要求,从己知信息

中考文言文复习教学建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sssmppp
  • 文件大小61 KB
  • 时间2020-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