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研究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干部教育,培育出大批优秀干部。这一时期成功经验,为新时期干部教育提供了借鉴与启示。一、延安时期干部教育时代背景延安时期党迫切需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同时也具备了干部教育条件。 ,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要在抗战中肩负起领导责任,就必须造就大批党员干部。然而,红军经过长征后,干部严重短缺。当时虽然有许多进步人士充实到新干部队伍中,他们富有革命热情、文化素质较高,但是缺乏马列主义教育与实际工作经验,在工作中普遍存在命令主义、官僚主义等现象。针对此,党政治方针发生相应变化,认识到指导伟大革命,“要有伟大党,要有许多最好干部”[1]277,因此,在当时极为严酷环境中,党把有计划地培养大批干部,作为主要战斗任务之一。 ,陕甘宁边区已经具备了培养干部条件。首先,党中央进入边区后,进行东征与西征,稳固并扩大了革命根据地,解决了物资紧缺局面。其次,红军长征胜利,宣告了国民党“围剿”计划彻底失败,结束了红军与党中央长期作战局面。再次,“西安事变”与“七七事变”,迫使国民党放弃“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由终止内战转变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者侵略。最后,在武汉会战后,抗战进入了相持阶段,解放区时局相对比较稳定,为陕甘宁边区开展干部教育提供了良好环境。 ,目前党中心任务之一是要有计划发展党员干部,建设全国性、群众性、布尔什维克党。从瓦窑堡会议,到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党提出要把发展党员干部作为紧迫任务,主动将马列主义建党理论,变通地运用于中国实际情况中来。瓦窑堡会议上,党提出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先锋队。这个理论,不仅增强了中国共产党阶级基础,而且还扩大了党群众基础,走出过去“唯成分论”那种老路子。延安时期党密切联系群众,“敞开大门发展党员队伍,特别是对家庭与社会关系复杂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只要表现好、思想进步、历史清楚,就放手发展。”[2]420延安时期,党努力建设全国性大党,为领导民族救亡运动奠定组织基础。二、延安时期干部教育实践途径“干部问题是一个有决定作用问题”[3]511,延安时期,党把培养“才德兼备领导干部”作为主要任务,具体采取如下措施。 “唯成分论”,采取正确教育模式延安时期党打破“唯成分论”,以“愿意为着共产党主张而奋斗”标准发展党员,这样规定并没有降低党员标准,反而能提升党员质量,使党员充分发挥自己模范作用,“在政府工作中“应该是十分廉洁、不用私人、多做工作、少取报酬模范”[4]522。延安时期党采取了正确模式培养干部,主要有学校教育与在职教育两种方式。在学校教育中,陕甘宁边区先后创办了抗大、陕北公学、中央党校、马列学院、鲁艺、女大、延安大学等在内30余所干部学校,培养了大批人才。对于在职教育,主要是通过开展学习运动来克服“本领恐慌”,以业务、政治、文化、理论教育为主要内容,采取组织领导制度、分类编组制度、每日两小时学习制度等方式。他们都是以自学为主,充分进行独立思考,教育效果显著。 、标准、原则延安时期党坚持“任人唯贤”干部路线,在干部选拔中,坚持德才兼备标准。所谓“德”,就是坚决地执行政策,服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教育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