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方法论论文.doc经济学方法论论文经济学方法论的学习学习了方法论课程,觉得很有意思,对很多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下面对于“共性和个性”的问题和范式问题谈一下自己的思考和看法。“共性与个性”的问题“究竟个性重要还是共性重要?什么叫共性?个性是什么?共性的基础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在查阅资料后有了新认识。共性的问题,深究起来应该是客观性与真理性的问题,有绝对客观的标准才能用于确定共性的问题。共性存在的前提条件是,可以找到绝对客观的依据和绝对正确的理论(真理)。按照证伪主义的观点,所有的理论都不是绝对正确的,都会在不断的发展中被证伪,绝对真理不能达到,只能无限接近。而索罗斯则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必然存在偏差(彻底的可错性),人所认识的不是绝对的客观。绝对的共性意味着绝对的正确,但是由于没有绝对客观的基础,绝对共性难以达到。从这一层次上说,绝对的共性并不存在。但是现实中似乎存在很多共性的东西,比如两人对同一类问题有着同样的看法,两个国家选择同样的社会制度,对同样的社会问题选择同样的政策。这种共性可以看作是一种弱化的共性,因为它们产生的基础并不完全是一•样的。在这里,只能说个体从各自的认识基础(对事物的理解)出发,得到了相同的观点。由于这种基础根木上来说并不是客观的,所以这里的共性只能算是巧合性的相同,意义并不是很大。但是随着这种基础的不断客观化,这种相同存在的基础越来越牢固,越来越有意义。一般的说,我们还是认为共性是存在的。存在的基础是我们认为我们具有一些共有的公理性的知识,比如自然科学理论(尚未被证伪的),社会科学知识(尚未被证伪的),历史、地理事实,道德伦理观等。虽然这些基础严格说来并不算是绝对客观,但是在这个层次上我们似乎没有必要追求过于苛刻的绝对客观。过于苛刻的追求会让我们陷入不可知论的恐慌之中。可以采用的合理的态度应该是:认为共性是存在的,尽管这种共性并非绝对真实的共性,但是要清醒认识到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并非绝对符合其木身,必然存在偏差。联系到范式的概念,处于同一范式的群体具右某种程度的共性,而处于不同范式的群体共性基础较弱,往往表现出更强的差异和冲突。个性应该是存在于-•定的共性之上的。基于自己获取的一•定的事实,每个人会得出自己的结论。但是也不能轻易的把一•般性的差异和不同理解为个性,要注意追究这种差异产生的基础是什么。真正的个性应该是建立在一定的共性的基础上,这种共性最好是比较严格的共性。对一些基本的客观事实、理论基础有着完全一样的认识和把握,然后根据自身的认识水平,认真思考,得出的观点和结论才可以称为个性。个性的表现可以从整体和个体两个层次看。对于一•个国家,只有深刻认识自身的客观基础,才可能制定出符合木国实际条件的政策措施,才能真正解决本国的问题。虽然在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理论上存在一些共性的东西,但是只有找到自己的个性方面才是真正有用的。随便引用他人的经验,效仿他国的做法,最终可能带来灾难性的结果。对于个人,基于不同的基础,在对待同一问题的时候,就会得出自己特右的结论。随着知识积累的增加,认识水平的提高,这种特有的结论越来越有意义。比如很多学术大师,他们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认识水平非常高,对于一•些基木的问题,他们会有一些相同的看法,但是对一•些深入的根木性的问题,比如其理观、人生观,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可以看作个性的方面。个性存在于共性之上,而且共性基础越深
经济学方法论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