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愚公移山教学课件.ppt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2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23课愚公移山《列子·汤问》2010年12月14日制作一、作者简介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主张清静无为。作品《列子》,又名《冲虚经》。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有人劝郑王子阳资助列子,以搏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列子再三致谢,却不肯收下。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现在我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对妻子说:郑王并不真的了解我,只是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将来他也可能听别人的坏话而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这个故事至今郑州民间还在流传。二、文学体裁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的文学体裁。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凝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寓言的“主角”更多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东西或现象。常用手法:比喻,夸张,、学习新课一、预习检查。二、听配音朗读。三、复述故事内容。仞荷畚龀匮厝三、学习新课太行王屋二山,方(方圆)七百里,高万仞(古代长度单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黄河的北岸)之北。翻译: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700里,高万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赏析:这两句话写了故事的背景,交代了“山”的广度、高度和所处位置,说明移山很艰难,为后文写愚公作铺垫。三、学习新课北山愚公者,年且(将要)九十,面山而居。惩(苦于)山北之塞(阻塞),出入之迂(曲折,绕远)也。翻译:北山脚下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要90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苦于山的北面交通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赏析:说明了愚公移山的原因,一个“惩”字说明愚公所受的痛苦非常之深。三、学习新课聚室而谋(谋划,商量)曰:“吾与汝(你们)毕力平险,指(直)通豫南,达于汉阴(山北水南),可乎?”杂然(纷纷)相许(赞同)。翻译:于是聚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一切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挖平,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赏析:聚室而谋说明愚公移山的决心。并得到大家的支持,杂然说明众人热情之高,场面之热烈。三、学习新课其妻献(提出)疑曰:“以(凭借)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哪里)置(安放)土石?”杂曰:“投诸(兼词,之于)渤海之尾,隐士之北。翻译: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挖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往哪儿放呢?”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赏析:妻子献疑并非反对移山,众人回答干脆,说明大家对待移山态度积极。三、学习新课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凿)石垦壤,箕畚(簸箕和箩筐,这里是用簸箕和箩筐装土石的意思)运于渤海之尾。翻译:于是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赏析:说明移山的人少,工具简陋,路途遥远。三、学习新课邻人京城(复姓)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换牙),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同返)焉。翻译: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到换牙的年龄(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从冬到夏,一年才能回家一次。赏析:再次说明路途远,时间长,移山的艰难。

愚公移山教学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miao19720107
  • 文件大小588 KB
  • 时间2020-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