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称元宵节。生男孩的点花灯在这天结灯,是日,点花灯人家用糯米粉煎丸,加芽菇、葱、五香粉、砂糖等炒成“灯头茶”分派给邻居、亲友。晚上开展一些文娱活动。如舞狮子出洞,舞麒麟引凤等。 2、清明节(每年公历四月五或六日)。人们祭祀祖先,外地工作的人、华侨、港澳同胞也回乡扫墓。 3、端午节。旧历五月初五称端午节。也称蒲节或端阳节。相传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楚国的伟大诗人屈原。这一天已婚妇女均回娘家拜节。粽子是必备礼品。节日前后期间举行龙舟竞赛活动。道滘镇在一九八一年定出每年五月初二为道滘龙舟节,这天举行龙舟趁景或竞赛。 4、“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日为七姐诞,也称“乞巧节”。传说这天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道滘人称“拜七姐”。农历初六日晚,姑娘们纷纷自筹经费,备办金猪,购买花果物品,精巧的塑像、刺绣、工艺品……如“牛郎织女鹊桥会”,“木兰从军”等。采集七种花卉,七种水果,供于案上,叫摆七姐。初六日晚,入夜,三五成群的少男少女到各台“摆七姐”的地方参观欣赏,叫“睇七姐”。子夜时分,姑娘们穿戴一新,行拜七姐礼。洗脸、穿针……天亮分馒头、花卷、糖果、烧肉。家家户户清早担七姐水,儿童则到河里嬉戏洗七姐水浴。 5、盂兰节。农历七月十四日为盂兰节。俗称“鬼节”,据说源于“目莲救母”的神话。解放前,是晚群众集资购买元宝、锡纸、香烛及馒头、水果等,请巫师、尼姑打斋做醮,超度亡灵。俗名“祭幽”又叫“祭盂兰”。有些农民摇船到江河上撒发一些酒食,米饭等,叫“祭水鬼”。解放后这些迷信的陋习尽废,但仍有一些年老妇女在路边河边烧纸钱,元宝等,撒米饭,进行祭奠。民间仍有过节气氛,如劏鸡、杀鸭等拜鬼神。 6、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当地有“送中秋”、“赏月”、“追月”等习俗。月饼是必不可少的赠送礼品和赏月食品。八月十五前,做外婆或舅父舅母的送灯笼、花生、芋头、月饼、糖果等物,到外孙或外甥家中庆贺,这叫“送中秋”。中秋节晚上,一家人在露天处摆起月饼、芋头、花生、菱角、沙田柚等食品,挂起各款灯笼,炒田螺、煲鸡粥,品赏月饼,高高兴兴地欢聚一堂。这叫做“赏月”。四面八方鞭炮齐鸣,烟花怒放。三五成群的小孩提着各式彩灯,点燃蜡烛,到处游玩,叫做“游耍乐”,十分热闹。 解放前有“迷仙姐”、“降八仙”等封建迷信的游戏,现在很少见。 7、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称重阳节。又称“重九”这天是扫墓祭祖、悼念先人的日子。道滘人也有些于是日去拜祭祖先的。 8、冬至。“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新历12月22日或23日是冬至节,本地区“做冬”很隆重。节前要理发,如不理发俗有“耽冬耽矮细、耽年耽富贵”之说。道滘人喜欢做红白糯米团(用糯粉做皮、眉豆、爆谷做馅,做咸、甜馅,下面垫蕉叶)来吃。已婚的妇女带备一些“冬团粉果”、猪肉、鸡鸭等食物回娘家拜冬”。回来后备三牲酒茗,各式粉果在家祭祖。 9、除夕。农历十二月最末的一天。俗称年三十晚。除夕前家家户户进行大扫除,扫尘搞清洁,当日摆设鲜花、年桔、张贴春联。清早,家家户户劏鸡杀鸭,用糯米粉做成咸丸,作中午餐,以示团圆,中午,主妇捧着三牲酒茗,到宗祠、庙宇给祖先神灵供奉,称为“酬神”。晚餐菜肴丰盛,称为吃“团圆饭”,凡外出工作,甚至远在香港、澳门的亲人有意回乡度节的,都历尽艰辛,设法在这一天赶回来吃团圆饭。小孩“卖懒”吃鸡蛋。入夜,
道滘节日风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