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钱钟书一、钱钟书生平简介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清宣统二年生于江苏无锡。一九九八年病逝于北京。是中国近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1933年清华大学毕业后,任教于上海光华大学。文学创作方面:1935年与杨绛完婚,先后与夫人同赴英国和法国学习。解放前完成了《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人兽鬼》、《围城》的写作。(右图为钱钟书与杨绛)钱钟书夫妇与女儿钱媛1953年,钱钟书调到文学研究所工作,期间完成了《宋诗选注》、《唐诗选》、《中国文学史》的编写工作。1972年完成力作《管锥篇》。1982年起担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晚年的钱钟书夫妇二、作品背景介绍欲求幽默,必先有深远之心境,而带一点我佛慈悲的念头,然后文章火气不太盛,读者得淡然知味。幽默只是一位冷静超远的旁观者,常于笑中带泪,泪中带笑。——林语堂《论幽默》《写在人生边上》序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假使人生真是这样,那么,我们一大半作者只能算是书评家,具有书评家的本领,无须看得几页书,议论早已发了一大堆,书评一篇写完缴卷。但是,世界上还有一种人。他们觉得看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写批评或介绍。他们有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他们不慌不忙地测览。每到有什么意见,他们随手在书边的空白上注几个字,写一个问号或感叹号,像中国旧书上的眉批,外国书里的Marginalia。这种零星随感并非他们对于整部书的结论。因为是随时批识,先后也许彼此矛盾,说话过火。他们也懒得去理会,反正是消遣,不像书评家负有指导读者、教训作者的重大使命。谁有能力和耐心做那些事呢? 假如人生是一部大书,那么,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看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是为序。一九三九年二月十八日文体知识这是一篇散文,有议论性质。课文分析第一段:名义上最重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第二段:1、人类所有的创造活动,不仅表示大脑的充实,而且证明肠胃的空虚。2、社会由两种人(穷人和富人)组成,他们有不同的人生观。第三段:完美的人格——和谐第四段:吃饭还有很多社交功用。课文结构分析第一部分(第1~2段):从吃饭说到结婚和政治,论证了论点: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第二部分(第3段):阐发“和五味以调口”的传统思想,倡导“相成相济”的和而不同的社会理念。第三部分(第4段):对社会上“请吃饭”现象进行分析,针砭时弊。
《吃饭》上课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