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的重要中国古代重视家庭和夫妻之义,因此对婚礼非常重视。《礼记》中在开篇即对婚礼婚仪说明其意义:“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婚礼者礼之本也。”和婚姻家庭等有关的汉字直接表现婚姻关系的字有很多从女旁,如婚、嫁、媾、娶、姻、媒、妁、姘等。表现非正常婚姻或性结合的,如奸、姦、嫖、娼、媟等。其他有关婚俗的,如卺、髻;有关伦理、家庭、亲属关系的,如家、妻、妾、嫡、庶、翁、姑、婿、媳、姒、娣、妯娌;有关产育的,如孕、妊、娠等。表示姓氏的有:姓、姜、姬等。古代社会经历的几种婚姻阶段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认为婚姻家庭经历了五个顺序相承的阶段:血婚制、伙婚制、偶婚制、父权制(一夫多妻制)、专偶制。中载唐·李冗《独异志》:“昔宇宙初开之时,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其妹上昆仑山,咒曰:‘若天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今时人取妇执扇,象其事也。”《吕氏春秋·恃君览》:“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妇、男女之别。”《列子·汤问》:“老幼侪居,不君不臣;男女杂游,不媒不聘。”汉字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婚姻形态1、从“姪、姓”等字看“伙婚制”。2、从“妻、妾、媵、姒、娣”等字看古代多妻制。3、从“娶、妻”等字看古代抢妻风俗。4、从“家、室、归、嫁”等字看妇女的从属地位及婚俗的演进。5、从“昏”字看古时的婚礼时间。6、婚姻家庭称谓:婚姻、夫妇、父母、妯娌、姑舅(近亲结婚)、婿媳、祖孙7、生育:身、孕、包、育、毓、娩1、从“姪、姓”等字看“伙婚制”伙婚制亦称“族外群婚”,它禁止了具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姊妹之间的通婚。虽然仍是一群男子和一群女子集体相互结婚,但男女之间已无血缘关系。要求男子从女子居住,死后则埋回自己的祖坟,所生子女归属女方,子女死后归于母族的墓地。此时以母系为中心,人们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古代“玄鸟生商”“后稷出生”等的传说就说明了这一点。反映在汉字上主要有:姪(侄)、姓、后等。姪女子称兄弟的子女为姪。《说文》:“姪,兄之女也。’朱俊声《说文通训定声》:“受姪称者,男女皆可通,而称人姪者,必妇人也。”以后,男子也称兄弟的子女为姪。《颜氏家训·风操》:“案:《尔雅》、《丧服》经、《左传》,姪名虽通男女,并是对姑立称。晋世以来,始呼叔姪。今呼为姪,于理为胜也。”《尔雅·释亲》:“男子谓姊妹之子为出,女子谓昆弟之子为姪,谓出之子为离孙,谓姪之子为归孙。”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册27页:古代文献关于亲属称谓制度的记载中,也保留了母系氏族婚姻关系的遗迹。《尔雅·释亲》记载:“男子谓姊妹之子为出,女子谓昆弟之子为侄。”母系氏族公社实行族外婚,一个氏族可以同其他许多氏族通婚,或在两个氏族同级的男女(即所谓结婚组)之间通婚,《尔雅》中所说的就属于后一种情况。这样,因姊妹之子必离己族出嫁到对方氏族中去结婚,故曰出。……因兄弟出嫁到对方氏族,与对方氏族女子所生之子由于“结婚组”的规定,一定要嫁到己族中来,故曰侄。侄是至的意思。(何九盈《汉字文化学》)姓《说文》:“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赐姓。’”徐灏《说文解字注笺》:“姓之本义谓生,故古通作生,其后因生以赐姓,遂为姓氏字耳。”
汉字和古代的婚姻家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