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古诗需三“换”]论文[.doc教学古诗需三“换”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也是语文教学中的彩段华章。长期以来,笔者探究出了许多古诗教学的方法,最新研究出的“时空转换”“角色置换”“受众互换”等一系列古诗教学的方法,更是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时空转换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古诗,由于年代久远,读者与作者之间存在很大的隔阂,学生对诗中的许多内容很难理解。教学中,不妨转换时空,让学生的思绪穿越“时空隧道”,设想自己回到久远的古代。以诗人的家人、邻居、朋友等同时代人的身份,详细了解诗人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利于透彻地理解诗的内容。如唐代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一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如果仅从诗句表面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内心,则未免失之肤浅,甚至有人还会认为个别诗句夸张得有些荒诞。教师可先向学生简要介绍诗人正直、豪爽的性格和为国建功立业的报负等概况。接着,交待此诗的写作背景:诗人因受永王李璘案牵连而遭流放,在赴贬地的途中,刚到白帝城,忽然得到被赦免的消息,其心情自然是惊喜交加,喜出望外。在此基础上,让时光倒流,上溯到1200多年前的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春天。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解送诗人的官差,并且本来对李白就非常同情和敬仰。得知诗人被赦的喜讯后,也很为他高兴。同时,很体谅诗人似箭的归心,就不顾连日的疲劳和江中的险滩暗礁,马上送诗人顺流直下,飞舟返回。零距离地观察、了解诗人,对其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尽收眼底,了然于胸,才能充分领略诗人的风采和心灵世界。角色置换对于一些人物形象较为鲜明的古诗,可以让学生与诗中的人物角色置换。以诗中主人公的身份,设身处地地进行思考和感悟,能更深地领会诗的内容。如唐代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字面的意思比较简单浅显,但后两句的内涵却比较深奥。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把自己设想成诗人柳宗元——诗中的渔翁实际上就是作者自身形象的写照,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蹲在船头,持竿垂钓。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担任永州司马的官职,俸禄比较优厚,鸡鱼肉蛋,应有尽有,还有必要在这非常恶劣的天气亲自去江中钓鱼吃吗?”一石激起千重浪,这一画龙点睛似的提示,立刻使学生浮想联翩,思绪万千,很快就想到诗人并非真想钓鱼,而是另有所图。再联系当时“永贞革新”失败后官场黑暗的社会背景,学生就会恍然大悟——诗人主要是想借垂钓来躲避那些世俗、昏庸的同僚,不愿与他们一起吃喝玩乐,同流合污……诗中蕴含的作者洁身自好的主题,就Fl照雾开、水落石出般自然地呈现出来,学生也能深入透彻地领会,达到了“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顾蔓《诉衷情•永夜抛人何处去》)的艺术境界。受众互换许多年来,教学中一直要求大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其实,在古诗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主导一回。特别是一些充满童趣的诗作,让学生与教师互换身份,并根据小学生思维上“闲云野鹤,无拘无束”(曹雪芹、高翳《红楼梦》)的特点,按照自己的
教学古诗需三“换”]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