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双语教育幼儿教育论文一、双语教育的概念。“双语”的英文表达为“ bilingual ”, 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给出的解释是: 一个懂得听、说、读、写, 但通常也有他的一种语言知识和能力比另一种语言好的情况。[2] 早在公元一世纪,罗马著名的教育家昆体良,就第一次提出了“双语教育”( BilingualEducation )问题。他所提出的“双语”是指希腊语和拉丁语。昆体良主张,在语言的学习上应先难后易。时至今日,为了适应时代、社会的需求、变化,我们提出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所谓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指的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 在幼儿首先习得母语的基础上, 对第二语言( 主要是英语) 的兴趣和敏感性以及初步的双语口语交际能力, 旨在培养幼儿听说双语的兴趣, 促进幼儿认知、记忆、想象等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二、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必要性。(一) 学前儿童双语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全球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日益加快和国际间交往的日趋频繁, 一个以汉、英两种语言为媒介的双语教育正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阶段蓬勃兴起。双语教育成为了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与趋势,更是 21 世纪培养适应全球一体化,是世界激烈竞争中取胜人才的需要。而许多生理学家和教育家都有这样的共识: 幼儿期是人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因此, 对学前儿童进行双语教育将是总的趋势, 势不可挡。而据有关调查表明, 目前在我国,有 80% 的以上的幼儿园和家长对学前儿童的杀、双语教育表示赞同。(二) 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理论基础。学前期是人生的启蒙阶段, 因此, 对幼儿进行双语教育应该是在发展母语的同时所进行的第二语言的启蒙教育。它是在幼儿一日生活中, 在发展母语的同时, 为幼儿提供良好第二语言学习环境, 通过幼儿感兴趣的丰富多彩的方式, 将第二语言的意识灌输给幼儿, 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理解和运用第二语言的能力, 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以及其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有研究表明, 0—9 岁是儿童语言发展发重要时期,特别是 5 岁半左右是儿童综合语言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每个孩子都有形成两种以上语言中枢的可能性。但是, 孩子在这一敏感期内若未获得第二语言的刺激, 则第二语言的中枢机能就不可能转入活跃状态。[3] 可见学前期儿童不仅有能力并学习第二语言,而且是第二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另外, 根据彭菲尔德( Penfield ) 和米勒( ) 等人的调查, 学前儿童似乎有一种“转换机制”[4] , 如果他们的左半球语言中枢受到损伤, 言语中枢就会转换到右半球, 其语言能力仍然可以发展,只是不那么完善。而若成人的左脑受损伤,则会出现失语症,而且语言机能不能恢复。神经生理学研究证明, 最初儿童的大脑两半球都存在着发生语言的形态学基础。对患病儿童施行大脑部分剖离手术研究发现, 10 岁前的儿童仍能恢复语言能力, 而 10 岁以后则会形成永久的言语缺陷。这一实验表明,儿童的语言中枢尚未定位,此时大脑的可塑性使得幼儿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可以不受大脑语言中枢定位的影响, 大脑的两半球都可以参与语言的学习。因此对学前儿童进行双语教育不易受母语的干扰。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 幼儿期是语言学习的敏感期, 在此时期幼儿对语言学习刺激特别敏感, 故而在生理心理上也较易接受这
儿童双语教育幼儿教育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