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个体生存现状及其改善对策教师生存状态是指在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教师个体所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处境。教师生存状态关系到教育发展与教学质量,如果教师生存状态不佳,教育事业发展与教育质量提高也会深受影响。近年来,我国教师生存状态有了明显改观,教师经济收入与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教师职业也得到了社会进一步认可与尊重。但是,由于社会文化与教育管理体制等方面原因,当前教师个人生存状态并不理想。因此,关心与重视教师生存状态对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意义重大。一、当前教师个体生存现状 1 规范化管理约束了教师个性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其他职业相比较,人们对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更为严格。在历史上被尊奉为“至圣先师”孔子就认为,“师者,人之模范也”,为我国教师生存方式规定了基本价值取向。社会认为教师是知识传播者、人格塑造者与学生成长监护者。所有这些都对教师生活作了理性规范。而在当前教育管理制度中,规范化管理不仅统一了每个教师职业义务与责任,并且对课程内容,教学进程、环节、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也作出了具体细致规定,这种程式化管理使教师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各种规章制度奴仆。规范制度化生活,虽然有助于教学质量控制与教师行为管理,但也带来了教师个人创新意识与自主精神消失,丧失了教育教学活动应有创造性与独立性。 2 繁复工作催生了教师职业倦怠学校教学工作是长期、周期性。教师每天机械化地、重复地过着“备课一讲课――批改作业”日子。上级管理部门频繁检查、考核、评比等活动让教师疲于应付,学校严格坐班考勤制度使教师失去了自主活动空间,以学生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评价体系消磨了教师教学创新锐气与胆略。长期超负荷工作让教师深感疲惫,许多教师产生了严重职业倦怠。对工作,情感耗竭;对学生,冷漠迁怒;对自己,消极评价。处于工作倦怠中教师常常会感到无聊、空虚,并对生活悲观,在工作中没有成就感,认为在工作中不再有自己追求价值。重复模式化生活使教师逐渐丧失了工作激情,并且疏离了应有生活情趣。 3 多重压力侵蚀了教师身心健康教师职业责任决定了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既传授知识又塑造人格。因此,教师肩负着双重任务,承受着巨大工作压力。在中小学里,许多教师都既是任课老师,又是班主任,有时候还承担着教改课题。在长年繁重辛劳工作中,他们身体健康正在受到侵害,带病工作已经成为教师职业普遍现象。另外,教师职业特点也决定了他们要身兼多种角色,承受多种心理压力。过重工作压力,过高社会期望,再加上来自学生升学压力、同行竞争压力、学校考评压力、家庭经济压力,这些常常使教师身心疲惫,心理问题越来越多。 4 精神困乏造成了教师异化生存繁忙工作使教师过着从学校到家庭两点一线式单调生活,严格规范化管理造成教师与社会生活隔离,生活氛围紧张使教师缺少了一份应有从容与闲情,既无法去感受与体验多姿多彩社会生活,也不能去实现自己人生理想,久而久之造成了教师精神困乏。精神困乏使教师生存成为异化生存,教师职业活动成为统治自己力量。教师越是努力工作,自己越是感到倦怠。教师在他职业活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体力与智力,而是使自己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这种异化是教师作为人本质异化,是生命存在与生命本质背离,是生命意义消解,是生命创造性消失,最终教师成为丧失自由人、成为虚无人。二、改善教师个体生存现状对策 1 让全社
教师个体的生存现状及其改善对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