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的词法和句法古诗词的词法和句法(讲座稿)诗歌是一门精湛的语言艺术,它以精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表现手法而备受世人青睐,传承千年。诗词是以文言(书面语)为表达工具的,古汉语语法是文言规律的总结。一些诗词作者没读过多少古诗文,对古汉语语法知之甚少,写出的诗词就难免露出破绽。因此,了解古汉语语法,尤其是掌握一些古汉语的特殊词法和句法,对诗词创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想写得一首好诗,不但要注意到它的格律美和意境美,更要注意炼字和炼句,炼字和炼句首先要懂得古汉语的特殊词法和句法。一、诗词词法举隅1、单音成词现代汉语双音词多,还有不少多音词;古代汉语却是单音词(一字一音一义)为主。明白了这个特点,我们从事诗词创作时就会尽量用单音词来表现现代生活和现代情感。此外,而今不少双音词,在诗词里经常得看成两个单音词。比如我的一首首绝句《咏笔》:鼠鬣狼毫各自携,黄绢白壁任凭题。江郎才尽非关梦,胸次抛荒意自低。其中“任凭”在现代汉语里是一个词,而这里承前应解作“任(你)凭着(它)”;另,“胸次”是书面语(不用“胸中”、“胸怀”),有心里的意思。以单音词为主来作诗,显然信息容量大,能够在有限的几十个字里表达更丰富的情感意韵。有这样一首诗:服从需要听安排,劳动农村逐队来。愿把身心献工作,相期换骨脱凡胎。这首诗从语言形式看,押韵,平仄都做到了,却没有什么诗味,有点不伦不类,其原因就在于诗中大多是双音词(末句稍好却是现成话),造成整首诗不具备诗词凝练含蓄的特质,语言浅露直白,诗味寡淡。同样写劳动,聂绀弩就写得别出心裁,他有首《伐木赠张先怡》,其中两句是这样写的:百日皆夸茅屋暖,一冬尽与赤松游。大呼乔木迎声倒,小憩新歌信口流。由于灵活运用古汉语词汇(其中“赤松”即赤松子,秦汉传说中的上古仙人),以单音词为主,语言容量大了,形象鲜明,情感丰富,主题表达到位,让人读来会心一笑。2、词性活用“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一个“绿”字,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用得别开生面,既形象又凝练地描绘了一年一度、春到江南的盎然生机。据洪迈《容斋续笔》说,他曾亲见诗稿,其中“绿”字改过十几次,先后曾改为“到”、“过”、“入”、“满”等字,都不满意,最后为“绿”字。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咽”,“冷”在这首诗中很精彩,是诗眼。这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一动词,一形容词,可以对仗,是“冷”活用为动词。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清晨对镜晓妆,唯恐如云双鬓改色;夜阑对月自吟,该会觉得太过凄惨。这里,“寒”活用作动词。岩边树色含风冷,石上泉声带雨秋。(宋之问《嵩山石淙侍宴应制》)传说,宋之问游灵隐寺,见景生情,吟了一句:楼观沧海日,但怎么也想不出下联来。这时,旁坐念佛的老和尚,却信口对出:门对浙江潮。当夜,宋之问见灵隐寺内月光皎洁,松筠与泉石互映,树影婆娑,但觉秋气逼人!微有寒意,心有所触,又吟一句:岭边树色含风冷,然而,任他如何苦苦思索,总是难得有合适的下联。宋之间眉须不展,在寺内踱来踱去,反复吟哦。此番情景,又被一旁打坐的老僧看到了。老僧对宋之问说:“我替你再对下联如何?”接着吟道:石上泉声带雨秋。宋之问大喜,一把抓住老僧的手,请告法号,两人一见如故,彻夜长谈。原来这位老僧,就是隐居在这里的“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这故事未必属实,却说明了一点,后一联的名词对动词,古人是认可的,不仅认可,且奉为佳对。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破山寺后禅院》)一个悦字,既是鸟悦,也是诗人见到青山欢鸟后的那种愉悦心情的写照.;一个空字,是说潭水涤除了尘世的杂念,使人心空明。两字都是使动用法,其效果是让所描绘的情景更加生动传神。“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溅”和“惊”都是使动词:繁花使人泪溅,鸣鸟使人心惊。春来了,鸟语花香,本来应该欢笑愉快;而由于国家遭逢丧乱,一家流离分散,花香鸟语只能使诗人溅泪惊心罢了。关于词性活用,王力先生有这样一段话:“因为有对仗的关系,词性互相衬托,极便于运用变性的词……”这段话可以加深我们在对仗中理解和使用词性活用技巧。在宋词中,词性活用的例子也不少。“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绿、红”形容词活用为借代名词,写得生动活泼而含蓄别致。总之,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动词用如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在古诗词中屡见不鲜。3、古今异义古代汉语的词义与现代汉语的词义有很大变化,要注意其区别。古代一些词语与现代词语相比较,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有的完全不是一个意思。例如:臭:可以是气味的总称,也可以指难闻的气味,还可以指香
古诗词的词法和句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