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第四十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ppt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2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四十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1第一节、大环内酯类是一类具有14-16元大环内酯基本化学结构的抗生素14元环大环内酯类天然:红霉素半合成:克拉霉素,罗红霉素15元环大环内酯类半合成:阿奇霉素16元环大环内酯类天然: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半合成:罗他霉素2第一代(天然):红霉素、螺旋霉素、麦迪霉素等第二代(半合成):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等。第三代:不易耐药的酮基大环内酯(酮内酯)类药物受到关注。泰利霉素、喹红霉素等。需氧G+、G-球菌和厌氧球菌等感染的首选药;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或耐药患者的替代品。3大环内酯的共性(一)抗菌作用抗菌谱较窄,第1代主要对大多数G+菌、厌氧球菌和部分G-菌有强大抗菌活性。对嗜肺军团菌、弯曲菌、支原体、衣原体、弓形虫、非典型分枝杆菌等也具有良好作用。第2代增加和提高了对G-菌的抗菌活性。大环内酯类通常为抑菌作用,高浓度时为杀菌作用。4(二)抗菌作用机制不可逆地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结合,阻碍蛋白质合成对哺乳动物核糖体几乎无影响。5(三)耐药机制产生灭活酶:酯酶、磷酸化酶、葡萄糖酶等使药物水解、磷酸化等而失活。靶位改变:靶位的结构改变,使核糖体的药物结合部位甲基化而产生耐药。摄入减少:使膜成分改变或出现新的成分,导致菌体内的量减少。外排增多:可以通过基因编码产生外排泵。6(四)药代动力学吸收:红霉素不耐酸,po易破坏,一般服用其肠衣片或酯化物。克拉、阿奇对胃酸稳定、口服易吸收。分布:广,进入除脑脊液外全身各组织、体液代谢:肝脏代谢,并能通过与细胞色素P-450系统相互反应而抑制许多药物的氧化。排泄:红霉素、阿奇霉素主要经胆汁排泄7红霉素erythromycin1耐青霉素的轻、中度金葡菌感染和青霉素过敏替代品2首选治疗军团菌病、弯曲杆菌所致败血症、肠炎、支原体肺炎;沙眼衣原体所致婴儿肺炎及结肠炎、:恶心、呕吐、腹痛(促胃肠动力药):胆汁郁积、:红霉素:肠溶片乳糖酸红霉素:5%葡萄糖稀释iv依托红霉素(无味红霉素):耐酸、肝损害强琥乙红霉素:无味,耐酸,肝损害较轻此外,还有红霉素的眼膏制剂和外用制剂。10

第四十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bb21547
  • 文件大小108 KB
  • 时间2020-07-02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