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未能出版的调查报告回望故乡,一位母亲弥留之际的嘱托——【湖南百村调查连载(1)】前言 2013 年4月,我陪八十多岁的母亲来到湖南永州市零陵区接履桥黄沙塘于家村。文革时母亲曾带我到这里避过难。记忆中,这是一个美丽的村庄。可时下视野所见,水田抛荒,山地无树,塘池失修,道路泥泞,房屋败坏,遍地凋零,原有十多户只有三户还在坚守,百多亩水田因长期抛荒仅剩二十余亩可以耕种。看到这一切,母亲很难过。她对我说:“田都荒得不能种了,以后吃什么? ”我亦很痛心。新世纪农村税费改革完成以来,“三农”问题的解决似乎迎来一抹曙光。但尚不到十年时间,曾经的家乡竟陷入如此衰败的境地。我一时不胜伤感。农村凋零是于家村的独有现象?还是全国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此,我心中萌发了在全国各地农村进行一次摸底调查的想法。 4月初,我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条消息,招募农村调查志愿者,着手湖南百村调查工作,呼吁凡感兴趣的网友都可报名并提出调查的村庄,经同意后由芒果 v基金和我个人卖画提供经费。让我没想到的是,这个活动得到那么多网友的热烈响应, 既有参加调查报名的,也有部分要求捐款的。参加人员踊跃,一定程度说明乡村凋零很可能是一个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经过网络动员和微博报名,最后我们选取了 120 个自然村,获取有效的数据样本 119 份,网友共撰写调查记事 80余篇。由于调查者职业和身份不同、观察和写作角度不同、调查难易程度不同、投入精力不同,调查报告有长有短,有粗有细, 有深入思考问题的,也有单纯描述现象的,有记录所见所闻的,也有刻画心理感受的。或有主观,或存片面,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都是在进行真实的表达。综合考虑报告写作的质量和篇幅、反映问题的典型性以及出版方的意见,我们选取了其中 50篇左右调查记事编入本书,其他没有编入本书的报告,如果作者同意,可以在我们的微博上转发。这些调查记事为关心中国乡村问题的各界人士展示一幅真实的乡村画面,提供一手真实的研究材料。这些报告呈现出来的图景,有的让我们感到欣喜,更多的却是给我们带来感伤。一叶知秋,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问题不是一时一地之事。百村调查活动还在继续。感谢踊跃参与这项活动的网友,感谢为调查提供支持的各地乡亲父老。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农村,来思考农村问题,为重建我们的美丽家园贡献智慧和力量。于建嵘 2013 年7月31日回望故乡 “湖南百村调查”活动,我利用五一假期从长沙回到了老家隆回县城。本想着不坐夜班车回家,意外的是糊涂司机清不起方向,在城内绕来绕去,浪费一个多小时,回到家已深夜 11 点了。想着不打扰老爸老妈了,夜宿妹妹家。本想清早见爸妈,可二老生活还真有规律,他们往往晨起锻炼、早餐,上午按摩理疗或洗脚去了!手机关着,妹8点前我 8点后都找不着,直到中午才与父母见了面。在与父母、兄妹一番寒暄过后,当天下午,我去了一趟县环保局。某业务股长介绍,由于水污染,隆回县白竹桥一带水域渐渐无鱼,该县陆续关停了滩头等造纸厂近 30 家。目前主要环保任务是整治畜禽粪便引起的地表水污染及厂矿企业污染物减排。就在我和业务股长闲聊时,旁边有一公务员在牢骚:上管天,下管地, 中间管空气,就是手里没权力。陌生的故园我的故乡在隆回县周旺镇邓家村 3组,在那里我曾度过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自初中起离开家门在外寄宿读书,但每年的寒暑假都会回到这里,同时也没少干农活。任岁月荏苒,我依然记得,儿时由母亲领队披星戴月地收割稻禾的情景,累了就会坐在田埂上数数天上的星星;也特喜欢赶个大早与小伙伴们一起去山上割草,像个胜利者似的挑着并不沉重的二捆草回家来。自从 1997 年父母住到县城,我就很少回老家了;如果不是因为百村调查,也许我还不会有这次特别行动吧。 5月2日,我在父亲的陪同下,于早上 9点出发, 辗转 2趟车,于 10 点到达一个叫清水塘的小集镇,走进周边商店给亲戚家买了点小礼物出来,仍不见三轮车来,父亲便撑开伞领着我走路回老家了。走了百余米,左边是一所自己曾就读过的中学,带着几分怀念的心情我走近校门瞧了瞧,却见上头一排字赫然写着“清水学校”四个大字。为何连名字也改了呢? 正在纳闷间,听到同村的一位大嫂在跟老爸打招呼,过去询问得知,原来这里已变成一所小学,说原来的村小早在十年前就撤并过来了,方圆 3公里的几个村子的农家孩子每天都得步行来这里上学。他们也就把学校的名称“清水中学”改成了“清水学校”。继续往前走,爬过一个小坡,抬头望见右边有一个烟囱直插云霄,有 40 余米高, 右边的大片良田已变成了一个砖瓦厂。望着那滚滚的浓烟,失去了过去一边走路一边观赏沿途田园风光的乐趣,也更为这里的村民的健康担忧。就在这时,我的手机响起,是村支书在催促我了,问我到了没有,说他当天还要去镇政府开会。于是,我和父亲加快了步伐,于 10:40 赶
湖南百村调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